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中篇 >> 正文

竹都旅游警花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签约作家 佘思良    阅读次数:3807    发布时间:2025-09-13

 

她用岩钉枪在岩壁上打了个固定点,然后慢慢松开绳子,带着年轻人往下放。每放一米,她都要检查一下安全绳,生怕出一点差错。风越来越大,岩壁在风中微微晃动,像是在嘲笑人类的渺小。 

终于到了离地面只有十米的地方,那里有块突出的岩石,可以落脚。李玥先把年轻人扶到岩石上,给他喂了点水和巧克力,然后联系地面的救援队,让他们准备好担架。 

你说你图啥?李玥看着他,语气里带着点恨铁不成钢,为了拍个视频,拿命开玩笑?你爸妈要是知道了,该多心疼。” 

年轻人低下头,满脸愧疚:…… 我想红…… 以为爬得越高,看得人越多……” 

真正的风景,不是在悬崖上看的,李玥叹了口气,是平平安安地站在观景台上,用心去感受。你看这丹霞山,亿万年才长成现在的样子,它的美,不在于你爬得多高,而在于你懂得尊重它。” 

等救援队把年轻人安全接下去,李玥才开始往下爬。夕阳把岩壁染成了金红色,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贴在红色的岩石上,像幅流动的画。 

回到地面,老周递过来一瓶水:丫头,你这胆子,比这丹霞石还硬。” 

李玥喝了口水,看着远处的佛光岩,忽然笑了:不是胆子硬,是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咱是警察,就得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站得比谁都高。

 

第十九章 苗寨里的新生

霜降过后,苗家山寨的枫叶红得像火。李玥带着新印的《旅游法》宣传册,去寨子里给乡亲们上课。自从上次的吊脚楼纠纷解决后,寨里搞起了 “古法民宿,把老吊脚楼修旧如旧,保留着木头的原色和吱呀的声响,反倒吸引了不少追求原生态的游客。 

刚到寨口,就听见芦笙响,调子欢快得很。老支书穿着新做的苗服,戴着银帽子,老远就迎了上来:李警官,你可来了!咱寨的非遗工坊今天开张,就等你剪彩呢!” 

李玥跟着老支书往寨心走,只见晒谷场上搭了个台子,上面挂着 “苗家非遗工坊的牌子,红绸子在风里飘。台子周围,摆满了苗绣、银饰、古法米酒,琳琅满目。几个穿苗服的姑娘正在绣苗绣,银针在布上翻飞,绣出的凤凰栩栩如生。 

这都是咱寨里的年轻人搞的,老支书指着一个正在打银饰的小伙子,你看他,以前在外头打工,听说家里搞旅游,立马回来了,跟着老银匠学手艺,现在打的银镯子,比城里卖的还俏。

剪彩的时候,李玥握着剪刀,忽然觉得手里沉甸甸的。她想起第一次来寨里时,年轻人脸上的迷茫和愤怒,再看看现在,他们眼里的光,比银饰还亮。 

乡亲们,李玥对着话筒说,《旅游法》规定,发展旅游得保护传统文化,你们做得很好,既保住了老手艺,又赚了钱,这才是真正的好日子。她把宣传册分发给大家,这里面有保护非遗的条款,大家有空多看看,遇到不懂的,随时找我。” 

一个穿苗服的姑娘红着脸问:李警官,俺想在网上卖苗绣,算不算违法?” 

不算,李玥笑着说,只要是自己做的,明码标价,就受法律保护。回头我让王警官教你开网店,把咱苗绣卖到全国各地去。” 

工坊里,老银匠正在给一个上海游客打银镯子,游客拿着手机直播,屏幕上的点赞数噌噌往上涨。这银是咱赤水山里的,这手艺是祖上传的,老银匠一边捶打一边说,戴着它,保你平平安安,就像咱苗家的山,稳稳当当。” 

中午在老支书家吃饭,喝着自家酿的米酒,吃着酸汤鱼。老支书给李玥夹了块腊肉:李警官,你知道不?上次那个陈老板,现在成了咱的文化顾问,帮着联系博物馆,把咱的老物件拿去展览呢。” 

李玥心里暖暖的,忽然觉得,化解纠纷的最高境界,不是让一方赢一方输,而是找到一条大家都能走的路,就像这苗寨的吊脚楼,立在红砂岩上,既守着传统,又迎着新生。 

离开寨子时,姑娘们唱着苗歌送她,调子婉转得像山涧水。李玥回头望,夕阳把苗寨染成了金红色,老吊脚楼的影子拉得很长,和新盖的非遗工坊依偎在一起,像一幅和谐的画。她知道,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她的守护,也永远不会停下。

 

第二十章 竹都的警花

冬至那天,赤水飘了点雪,不大,像盐粒子,落在丹霞山上,很快就化了,只留下点湿润的痕迹。李玥站在旅游警察大队的荣誉墙前,看着新挂上的锦旗,上面写着 “丹霞卫士,游客亲人,字是烫金的,在阳光下闪着光。 

老周走过来,手里拿着个盒子:丫头,这是你的。” 

李玥打开盒子,里面是枚奖章,上面刻着 “优秀旅游警察。她想起刚当警察时,第一次处理游客纠纷,紧张得说不出话;想起在迷魂谷里,摸着黑找迷路的摄影师;想起在佛光岩上,踩着碎石救人…… 那些画面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过,每一个都带着丹霞山的温度。 

周队,我其实没做啥……” 李玥的声音有点哽咽。 

你做的,比谁都多。老周拍了拍她的肩膀,旅游警察不好当,得懂法律,得会服务,得能吃苦,还得爱这片土地。你都做到了。” 

窗外,赤水河静静地流着,水面上结了层薄冰,像块透明的玻璃。远处的丹霞山,在雪后更红了,像被热血染过一样。李玥忽然明白,她守护的,不只是游客的安全,更是这片土地的灵魂 —— 丹霞山的硬,赤水河的柔,苗家人的热,桫椤林的静,还有丙安古镇里,那缕不散的乡愁。 

王磊跑进来说:玥姐,丙安古镇的张嬢嬢送饺子来了,说是给你庆功。” 

李玥笑了,拿起奖章,轻轻贴在胸口,那里能感受到心跳的温度,和丹霞山的脉搏,一起跳动。她知道,她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片竹都大地上,她会像那红砂岩一样,站成永恒的风景,守护着每一个日出日落,每一声欢笑和安宁。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247529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