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是有开发商想要进行旅游开发,但和寨子里的人没谈拢。”李玥边说边跳上摩托车,警服的下摆被迎面而来的山风高高掀起,“老支书告诉我,那几栋吊脚楼可是清朝时期就传下来的老建筑,寨子里的人把它们视为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供奉有加,怎么可能轻易同意拆除呢?”
摩托车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一路向上行驶,路旁的野樱花正值盛开时节,粉白相间的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在红色的砂岩地面上,宛如天女散花般洒下了一把碎银子,景色宜人。然而,李玥和王磊却无暇欣赏这美景,心中只想着尽快赶到寨子,平息这场风波。
快到寨口时,远远地就听见一阵阵嘈杂的吵嚷声,其中还夹杂着芦笙那特有的悠扬曲调——这是寨子里的人们表达不满和抗议的独特方式。芦笙声急促而响亮,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愤怒与无奈。
抵达寨心的晒谷场,眼前的景象果然如老支书所描述的那般紧张。场地上围成了两拨人马。一边是西装革履的开发商代表们,他们手里挥舞着规划图纸,口若悬河地阐述着自己的开发计划;而另一边则是寨子里的年轻人们,他们有的光着膀子,露出胳膊上醒目的苗文刺青,有的手里紧握着砍柴刀,虽然刀未出鞘,但那股子不屈不挠的狠劲却显而易见。老支书夹在两拨人中间,急得直跺脚,手中的烟杆被他捏得快要断裂,脸上写满了焦虑与无助。
“都给我住手!”李玥用力挤进人群,迅速亮出自己的警官证,语气坚定地说道,“大家有话好好说,动刀动枪的像什么样子?这样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穿西装的老板听到声音,转过头来,脸上堆满了职业化的笑容,客气地递过来一张名片:“李警官是吧?我是‘苗寨风情旅游开发公司’的负责人,陈志强。我们这不是想帮寨子里搞发展嘛,计划拆掉几栋破旧的楼房,盖成新的民宿,这样游客来了住着也舒服,大家都能从中赚钱,多好的事情啊。”
“破楼?”一个身穿传统苗服的年轻人听不下去了,往前迈了一大步,手中的柴刀狠狠地往地上一跺,红砂岩地面顿时被砸出一个小坑,他怒气冲冲地说道,“陈老板,你嘴巴放干净点!那可不是什么破楼,那是我们苗家的根!我爷爷的爷爷就住在那楼里,你敢拆试试看!”
“就是!”旁边的人群中也传来附和声,大家纷纷表达不满,“别以为有几个臭钱就了不起,这是苗家的地盘,轮不到你在这里撒野!”
李玥见状,赶紧上前拦住情绪激动的年轻人,转头对陈老板说道:“陈老板,开发旅游确实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是要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吧?再说,这些吊脚楼可不是普通的建筑,它们是受保护的文物,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私自拆除可是违法行为。”她指着晒谷场边竖立的那块石碑,上面清晰地刻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大字,“您看,那上面写得明明白白的,这些吊脚楼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不能随意拆除。”
陈老板的面部表情瞬间僵硬了一下,但很快又重新换上了一副笑脸,语气中带着几分讨好地说道:“李警官,您也知道的,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咱们寨子好啊。您看看这四周的路,还有这流淌的水,哪一样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呢?只有我投资进来,咱们大家才能有机会真正富起来,过上好日子啊。”
“富起来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因此就忘了我们的根本!”老支书这时终于找到了插话的机会,他手中的烟杆用力往地上一磕,发出清脆的声响,语气坚定地说道,“我们苗家人祖祖辈辈都住在吊脚楼里,这几百年来,夏天的时候凉快舒适,冬天的时候暖和宜人,即便是地震来了,这些吊脚楼也依旧稳固,比你那些水泥建筑要结实得多!如果真的要发展旅游,我们也不是不可以搞,但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贵遗产,哪怕是其中的一根木头,我们也绝不能随意改动!”
李玥听后,认真地点了点头,表示赞同:“老支书说得非常在理。陈老板,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们不妨保留这些老楼,不进行拆除,而是在它们的旁边新建一些民宿,风格上尽量与老吊脚楼保持一致,这样既能充分保留我们苗寨的独特风貌,又能满足接待游客的需求。而且,我听说省里最近出台了一项‘传统村落保护’的政策,如果我们符合条件的话,还能申请到相应的补贴资金呢。”
说完,李玥又转头看向那些情绪激动的年轻人,语气温和地劝说道:“大家也先消消气,陈老板想要搞开发的初衷其实是好的,只是他的方法可能不太合适。如果大家有什么诉求或者建议,我们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一谈,政府也一定会尽力帮助你们争取合法权益的。”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寨子里的一位慈祥的老阿妈端着一碗碗醇香的米酒走了过来,分别递给了李玥和陈老板。“来,尝尝我们苗家人的米酒吧,”老阿妈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语气柔和地说道,“按照我们苗家的规矩,只要酒杯一碰,再大的矛盾和疙瘩都能化解开来。”
米酒甜丝丝的,带着一股浓郁的粮食醇香,仿佛每一口都能让人感受到大地的馈赠。陈老板端起酒碗,轻轻抿了一口,那甘甜的滋味在舌尖弥漫开来,随即又化作一股暖流,缓缓流入心田。他放下酒碗,目光投向那些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只见木楼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油光,显得格外古朴而庄重。廊檐下,一串串金黄的玉米和火红的辣椒像挂着的灯笼,点缀着这片宁静的山村。陈老板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他长叹一声,语气坚定地说道:“行,李警官说得对,这些老楼咱不拆了,就按你说的办,咱搞个‘新旧结合’的民宿,既能保留传统风貌,又能吸引游客。”
年轻人听到这个决定,顿时欢呼雀跃起来,仿佛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有人兴奋地拿起芦笙,吹起了欢快的调子,那悠扬的乐声在山谷间回荡,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生机。老支书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拉起李玥的手,热情地邀请道:“走,到家吃酸汤鱼去!咱苗家的酸汤,那可是有讲究的,得用赤水河畔的番茄和辣椒酿制,酸得开胃,辣得过瘾,就像咱们过日子,有点酸才更有味道,才能品出生活的真谛。”
李玥跟着老支书,沿着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往吊脚楼走去。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和脚步磨得溜光锃亮,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屋檐下的燕子窝里,几只雏鸟正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欢迎她的到来。李玥边走边想,化解纠纷的过程就像酿制酸汤,不仅需要耐心和细心,还得懂得把握火候,更得有点赤水人特有的韧劲和坚持,才能将苦涩的矛盾化解为甘甜的和谐。
第十四章 佛光岩的 “不速之客”
四月的佛光岩,仿佛被老天爷打翻了胭脂盒,整个山体都被染上了绚丽的色彩。岩壁上的丹霞石红得发亮,仿佛燃烧的火焰,岩缝里的映山红开得正艳,红的、粉的、紫的,交织在一起,把这片赤红色的山体装点得像一幅流动的画卷,美不胜收。然而,就在这如诗如画的风景里,却悄然出现了一群 “不速之客”。
景区的保洁员老张头是第一个发现异常的人。他像往常一样,早上清扫观景台时,无意中瞥见三个背着大包的男人,鬼鬼祟祟地往佛光岩的后山方向钻去。他们的背包里露出的东西闪着金属的光泽,怎么看都不像是普通游客的登山装备。
老张头心中一紧,直觉告诉他,这几个人肯定有问题。
“李警官,那几个人肯定有问题!” 老张头在电话里急切地说道,声音都有些颤抖,“我喊了他们一声,他们头都没回,跑得比兔子还快,地上还掉了个这玩意儿。”
说着,他举起手中的金属片,语气中充满了担忧。
李玥赶到现场时,老张头正举着个巴掌大的金属片,上面布满了细密的小孔,显得格外神秘。她接过金属片,仔细端详了一番,心里顿时“咯噔”一下——这分明是地质勘探用的 “取样器”,难不成这些人真的是来偷采丹霞石的?
“他们往哪边走了?” 李玥迅速将取样器装进证物袋,目光锐利地盯着后山的密林,心中暗暗盘算着接下来的行动。
“就往‘五柱峰’那边去了,” 老张头指着远处的山峰,语气中透着一丝不安,“那边的岩壁最红,听说石头里含有珍贵的矿物质,前几年就有不法分子想来偷采,幸好被及时发现。”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