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映日荷花别样红(外四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袁定鸿    阅读次数:75790    发布时间:2023-07-11

 

苗族歌舞

 

安龙县新桥镇底西苗寨。

一方小小的舞台。没有灯光,只一个简单的背景。

当《太阳鼓》的音乐响起,台下观众开始屏息凝视,生怕错过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

舞台上,一个穿着红色苗服的纤巧女孩举起右手,指向太阳。随着鼓点的轻重缓急,她时而翥凤翔鸾,时而矫若游龙,时而眉目传情,时而顾盼生姿,时而衣袂飘飘,时而秀发飞逸。她的身体的每个律动语言,一下子把观众引进了苗族古朴、粗犷的艺术殿堂深处。当音乐完全停止,观众依旧还在迷醉之中。

有人这样评价道——

红装丽服迎春辉,扬眉转袖似鸟飞。

举手传情惊百座,足滑云彩谁可追?

苗族姑娘的舞蹈叫《太阳鼓》。苗族是盛产鼓舞的民族。苗族人信仰万物有神万物有灵,而万物又以太阳为首。所以,苗人在一些欢庆的节日里,总爱抬出一面圆圆的大鼓。他们击鼓而歌,击鼓而舞,让鼓声响彻山谷,让歌声振动林越,让舞影装饰田野。

安龙县境内,苗族主要支系有黑苗、白苗、青苗、偏梳苗,主要分布在洒雨、戈塘、新桥等乡镇。任何支系的苗族,都能歌善舞。苗人的歌舞,与生活气息相连,不可分割。他们的歌舞,就是回放生活场景的点点滴滴。其他族人走进苗人的歌舞场景,仿佛一下子返璞归真,一种不加修饰的朴素思想就熨帖在了心灵深处。

提及苗族的歌舞,人们总会想起那把色泽金黄的簧管乐器——芦笙。芦笙声韵或深沉而洪亮,或轻盈而高亢。芦笙的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小雅·鹿鸣》载: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翻过历史的扉页,《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漫漫岁月。芦笙,与苗族的歌舞相依相伴,想必也有上千年历史的浸润。历史,总爱抛弃陈旧,迎接崭新。然芦笙却始终被苗人所青睐,芦笙的灵魂,应该就是苗人的灵魂。

在苗族歌舞中,歌者多为苗家妇女,她们穿着苗族盛装,头戴银饰,腰束彩带,唱起飞歌飞歌就是苗族的山歌,但因为歌声豪迈奔放,明快嘹亮,音高跌宕起伏,歌声极具感染力,尾音清越绵长,演唱中多带吼腔和颤音,仿佛可以穿透数重山峦,让聆听者经久难忘,所以称为飞歌

苗族歌舞中的舞者多为体魄强健的苗族男青年,他们为飞歌伴奏,只是在乐曲中用芦笙穿插某个乐句或片段,仿佛是整个歌曲的加花华彩。芦笙伴奏之中,舞者动作根据歌曲内容来表达,伴以诸如绩麻,捕鸟,插秧,嬉戏等简单律动,以此展现苗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苗族人有一种舞蹈是纯粹的芦笙舞。他们数十人组成一拨,再分几拨排列成或圆或弧,在山坡上,在田野里,在林荫下,用低音芦笙吐露出一种沉缓、凄楚的情绪。聆听此类舞曲,自然让人阅读到苗人曾经四处流浪的辛酸史,为了生活负重前行的奋斗史,还有就是向往幸福的深沉情愫。

走进苗寨,可以看到在山间劳作的男青年,他们也喜欢随身携带着芦笙。累了,就执起芦笙,左脚轻提,右脚左靠,似乎在用脚探路。嘴里的芦笙就开始缠缠绵绵呜呜咽咽。

据传,苗族小伙学经归来,经书在一竹林内被大风刮走,苗族小伙就砍来一丛竹子做成芦笙,让芦笙把经文出来。

这是一本难念的。苗族在生产中对生活的积累,最初并无本族的文字记载。就像他们的无字家谱,也仅仅是通过口口相传,才得以继承。或许正是因为苗族文字的缺失,才让他们总是依赖芦笙记载自己,表达自己和传承自己。

在安龙,新桥镇底西苗族采花节是他们传统的文化节日。

采花节定于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十五,这正是农村还在享受过年余韵,追求娱乐文化的农闲时节。农闲时段的娱乐文化,才更有吸引力,才更能四让方观众放松心情尽情观览。

有人曾问底西苗寨长老采花节典故,长老陈述:花是指苗家姐妹杨阿伊、杨阿娜,她们貌美手巧。阿伊的恋人是苗寨好猎手候安相,阿娜的意中人是苗寨青年吴希文。

镇边大将军的儿子安得烈见阿伊、阿娜貌美如仙,意欲抢夺为妻。正月十三日,安得烈设计陷害候安相与吴希文,经过决战后二个青年逃脱。安得烈将杨氏姐妹掳去,途中,杨氏姐妹纵身跳入一个山洞以死明志。

杨氏姐妹被合葬后,坟上长出奇花异草。为纪念杨氏姐妹,当地苗人把她们的遇难日定为苗族采花节采花意即睬花,有一睹杨氏姐妹丰采及精神之意。

采花节传说,蕴孕着苗族人爱情、抗争、不甘屈辱等人文理念。是他们生活情绪的缩影,是解读苗族文化渊源的佐证资料。

采花节是男女青年联欢和选择配偶的佳期,当然也少不了苗人的歌舞,这三天所跳的芦笙板凳舞,古时就称为跳花跳月。板凳舞是种无音乐舞蹈,表演人数不一,每人手执两只拴有红布条的精巧小板凳,边拍、边舞、边歌,动作朴实,节奏明快,别有一番韵味。由此而引起众宾客兴味盎然,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诗经》序言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由此类比,苗族之情绪,大抵先是无法用完美的语言来表达,就不妨让芦笙来倾诉;而当芦笙也无法表达的时候,就借助吹笙的舞蹈律动的倾诉。

谁能真正知道苗族内心的所思所忆所求呢?

我想:唯有芦笙。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47012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