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乌江寨一游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务川砚山镇 妄自逍遥    阅读次数:76235    发布时间:2023-07-07

 

饱览美食街,又穿过一个风雨楼,来到乌江寨的一面,就是河流的对岸了。这里我们主要参观了议事堂,议事堂的前身是川黔会馆。川黔会馆是尚嵇同乡,此地是客商议事之处,也是居民精神寄予之所。以村规民约、乡贤精神相结合来进行乡村自治。议事堂里有议事公约,说明议事堂的规范与严肃,议事堂里悬挂着许多楹联、匾额、字画,体现了议事堂的文明风气和文化底蕴。

这里我们参观了乌纸坊。乌纸坊里展陈古法造纸,演绎活字印刷,古意盎然,清香扑鼻。据说,乌纸坊里的花草纸,起源于苗族,是一种源于中国最古老的手工造纸法制造出的纸张,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织蓝街花草纸体验馆内内摆放着各类花草纸制作的精美艺术品,每一幅都能让人驻足许久。花草纸的色彩、调性各有不同,既是个性的展示,又是对艺术惟美的追求,呈现的是当下的心境。

在乌染坊你可以自己学染。先用滤网框将纸浆捞出,用鲜花做画笔,在上面装点着自己喜欢的样子,简单的一束花也好,或者像天女散花一样撒满花瓣,都是绝美的,做好点缀后,在花的上面再浅浅淋上白色的纸浆盖住,经抽湿抽干,于烈日下暴晒或者由机器压干,一幅完美的花草纸就形成了。花草与纸融合为一,散着草香,描绘出一幅别样的画意。

我又去参观了和平染坊,它是一种扎染。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古代常见的防染印花纺织品有绞缬、蜡缬和夹缬等种类,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在扎染坊体验可以自己染制一个手绢快乐,挑选自己喜欢的图案,或扎或绞,或者直接选择已有的图案,按照流程在染缸里进行染制,经过几十分钟的浸泡后,再到水池内进行刷洗、晒干,一个属于自己扎染的手绢就做成了。

又过了一个风雨楼,跨过醒雨门,我们参观了国酒茅台的陈列馆的外貌,门上方嵌着国酒两字,大门两边刻着一副香漫九州溢四海;好酒依然数茅台。的楹联,门的两边两壁呈扇形状,右边刻着天承,左边刻着地载。高度概括了茅台酒的高度和底气。

临近国酒茅台的陈列室是供销社,门的顶上方竖立的供销社几个字是手写的印刷体,下面镶嵌毛主席的手迹为人民服务几个红色大字横排着,真正体现人民公社时期的供销社风格。激起了人们对当年供销社的回忆。

随后,我们走进了一个临江的饭馆,准备进餐。我们吃了乌江豆腐鱼,这也是乌江寨的一大特色美食,色、香、味俱全。因天气比较热,一家人吃得满头大汗,精神饱满的。

走出饭馆,我们到了进来处的风雨楼,也算是将乌江寨绕了一圈,但很多地方都没有走到,即使走到的地方也是马马虎虎地看了一下。

要真正对乌江寨参观到点到位,那就要在乌江寨多住几日才能真正了解乌江寨的底细。

我们坐在风雨楼的长椅上,也算是小憩一会。儿子和儿媳带着大孙女下河坐乌篷船去了,也就是一种摇橹船。我们抱着第二个小孙女,看着他们从风雨楼下穿过。大孙女坐在船上高兴的不得了,走近风雨楼时,大孙女不停地向我们招手,大声地叫着爷爷奶奶,有一种得意的神情,无比兴奋的样子。我们也向他们招手,一定要有在乎她的感觉,不能向大孙女失意。

他们坐完乌篷船,我们大家又来到了廻龙岛边的大坝子。这时夜幕已经降临了,黑压压的山峰感觉到天地的寂静,人群在路灯光中晃晃流动,也感觉不到人声的嘈杂来。忽地,哗!哗哗!哗!灯光微明,人影憧憧。待游客于瞬间反应过来,只听音乐骤起,眼眸漫漶,仿佛溢满乌江寨。河水随之哗然,在河面上,兀自水柱冲天,舞姿翩然,格外美丽妖娆。而后展现处各种各样的水花,莲花般,柳絮般,玫瑰般,牡丹般……如水的琴声悠然响起,舒缓如流泉,激越如飞瀑,清脆悦耳如珠落玉盘,低回婉转如呢喃细语。其韵味古朴典雅,纯净飘逸。

而后,就是亮灯仪式。在花田间,击鼓声声,由小而大,一人高呼:亮灯了。随即寨子各家的灯笼依次亮起。把乌江寨照的通明。红彤彤的山寨倒映江中,形成了一幅胜似天境画图,让人飘飘然,似乎人在天宫一般。

回到戏台前,一些民族青年男女,跳着他们的民族舞蹈,展示他们的民族风采。

最精彩的是无人机的表演了。两百多架无人机于梯田之上慢慢腾空,在星光闪烁下变换着各种色彩,组成你好夏天端午安康独竹漂蝴蝶展翅玉兔赛跑乌江寨等等各种不同图案与文字,在夜空中闪现,为乌江寨增添奇异般的夜彩。

最后是篝火晚会。篝火燃起的是欢乐,是夜晚的狂欢,精彩的表演,人们聚在一起,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流露出心中的喜悦。

走出乌江寨,情不自禁,一幅幅乌江寨的画卷在脑海里闪现,一出出精彩的表演在心中激荡。

乌江寨在我心中永远也不能忘怀。

 

 

(编辑:蜀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47308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