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初识“浙大西迁”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遵义 曾丁玲    阅读次数:57872    发布时间:2023-06-28

 

桂珍大姐此言令我瞬间有了点的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快乐。我自图书馆采风以来一直想多一点了解浙大西迁历史的想法,竟因桂珍大姐精心为孩子们准备的一次传统教育活动将得以实现,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端午。

清晨,有小雨轻轻地飘,飘在脸上、飘在手臂上,就连头发上也爬满了雾一样飘渺的雨珠,凉凉的,惬意极了。朋友撑开伞,向我身边靠了靠,随即把伞向我倾斜过来。我不想辜负小雨这天然按摩器的赐爱!我婉言谢拒了朋友的好意。我昨天才做的头发,朋友解释道。

白沙路口,聚集了不少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和家长。在张桂珍大姐的统一指挥下,大家一起顺着白沙路前行了约200米左右,就到了新华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社区大门口,醒目地挂着西部校园文学家携手中山路街道新华桥社区开展红色采风活动的横幅。

社区二楼,就是浙大西迁何家巷陈列室。陈列室不足100平米。里边陈列着浙大在遵义办学时期的各种老照片及他们的后人沿着先辈当年的足迹重访遵义等珍贵照片。陈列室里,竺可桢校长亲自拟定的校训格外醒目: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的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

老同学陆昌友身边,围着前来参观的孩子们:同学们,我国历史上有过两次长征,你们知道是哪两次吗?陆昌友的问话里透着浓浓的长者对幼者的关爱。红军长征!有孩子回答。那还有一次呢?他继续问,没有孩子作答。站在孩子们身后专心听讲的我,其实也不知道答案?见孩子们回答不出来,陆昌友微笑着,亲切地告诉孩子们:另一次长征啊,指的就是我们这个陈列室里的主题——浙大西迁。

在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的抗战期间,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文脉不至遭受侵略者的践踏,毅然带领千余名浙大师生员工和家属从浙江杭州开始了艰苦卓绝,慷慨悲壮的文军长征。自19379月起,首迁浙江天目山建德,次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一路跨越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饱尝千辛万苦,途经浙、赣、粤、湘、桂、黔六省,行程2600公里,历时两年零四个月,最后于1940年元月落脚贵州遵义。学校先后设校长室、教务处、总务室、训导处办公室和文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文科部分于遵义县(今遵义市红花岗区),置理学院、农学院及师范学院理科部分于湄潭县,安一年级在湄潭县的永兴镇。以此一校三地的格局,坚持办学七年,直至19466月,方渐次复员东归,回到杭州。这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被誉为一支文军的长征的浙大西迁的由来。陆昌友言简意赅地向孩子们介绍浙大西迁……

新华桥社区创办的浙大西迁陈列室,在方便市民或旅游者了解浙大西迁历史的同时,自身也为遵义地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离开陈列室前,我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本由老同学陆昌友编纂并亲笔签名的《浙江大学在遵义》。

我们加了微信。从此,我时常能从微信里阅读到陆昌友根据史实写出的一篇篇浙大在遵义时的独立的精品文章。通过他的文章引领,浙大西迁正一点一点地为我开启它厚重的历史大门。

新华桥社区创办的浙大西迁陈列室,为更多想关注浙大西迁历史的人们打开了一扇较为直观和系统的窗口。至少,陈列室里的珍贵图片在用史实说话的同时,也为人们怎样走近这段历史指引着方向。

 

 

(编辑:蜀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46939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