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走近草根网优秀作者--“贵州老高”续八
高致贤老师“五十年写作感受之杂谈”摘录:7
我为什么要收集网友评论发表?
今年以来,我在网上陆续发表了《博友精彩评论荟萃》和《XXX博友评论小集x》两个系列计20多篇博文,且还在继续发表中,受到博友们的肯定。我为什么会产生收集博友评论发表这个念头?基于三点启示:
一是受文辛之页收集了部分博友评论发表的启迪。他收集发表的评论中有我的一条。写那条评论时,我根本没有经过认真构思,完全是凭临时感觉的即兴之评。经他收集发表出来,我再去细看,还写得有些道理,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当时我为什么能写出那样好的评论?细想起来,因为临时评论没有什么框框套套,不受什么政策原则束缚,真正的我写我想,无拘无束,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思想,如果他不收集发表,我就根本记不起已经发表过那么一条评论了!
二是受回忆录中写书信往来章节的启发。我在回忆录中录入100多封书信,全是别人的来信,其中又绝大多数是别人给我的复信。自己寄出的几百封信一封也没有。我发信或打电话向我去信最多的亲友询问还留有我的去信没有?侄子举宗说:我写的家信,他父亲去世时全当冥钱焚烧给他父亲了!他父亲是我的长兄,我的家信全写他收。与我通信百余次的华侨文友许均铨复信:他几次搬家时处理掉了!最后才从我幺哥处获得几封我去信的复印件,否则我写的信等于零。为什么会出现“有来无往”的书信现象呢?一是我写信从未打草稿,一气哈成,写完便寄,无底;二是我非达官贵人或名家,我写信时就从未想过保存它;收信人更不会想到保存我的信。我由此想到那时候的书信与今天的博文评论有其相似之处:我写我想,内容真诚;不留底稿,写完便发,受者不存。
三是无拘无束写评论,我也写过一些比较理想的,若能将它们收集起来,也是一种写作成果;但何时发在何文上?我一点也记不住了。倘若去收集,宛若大海捞针。于是我想,如果被评论的博友能将我的那些评论收集发表,我收集起来就方便多了;如果能将我个人的好评论单独列集发表,那就更方便收集了!可惜我尚未搜索到收集我评论发表的人。
想要别人方便自己,自己就得先方便别人!鉴于上述三种情况及思考,为使博友们的精彩评论不重蹈我那些信件与评论的覆辙,我便将博友们的优秀评论收辑成集。能单独成集就单独列集;不够单独成集的,就收入博友精彩评论荟萃合集中,分期发表,以便自己和作者保存;还可提高博主的评论积极性,为推动博客评论的发展尽一分绵薄之力。
人物专访:走近草根网优秀作者--“贵州老高”结束语
双飞雁天行健:当高致贤老师接到专访信息时,以热情的文字和极快的速度给与了大力支持。从高致贤老师“五十年写作感受之杂谈”可以看出,高老师创作经验丰富,尤其在杂文和新闻写作与投稿方面成就斐然。这源于高老师的勤奋好学,源于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笔耕不辍,源于对生活点点滴滴文学素材的观察和思考……感谢高老师把自己的写作技巧毫无保留地让我们分享,感谢高老师对草根文学网的热情帮助!
对您“五十年写作感受之杂谈”进行了摘录和少许编辑,不当之处请指出。
您怎样看待这次专访,您想对草根文学网说点什么呢?
期待您的真知灼见,问好老师,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贵州老高:人说惺惺惜惺惺,此次编辑对我的访谈,却是草根惜草根。编辑老师是不是草根,我不敢妄断,但我却是地地道道的草根。
但草根有草根的优势:在广袤的大地上自然生长,虽然外部环境不如花园、花盆那样富丽堂皇,生长却是自由的。我只断断续续进过两年私塾、五年师范,一共读了7年书,可是,在旧社会里生活过十余年的我,深知文化之难得,懂得文化之宝贵,学得一个字,巴不得用出十个来。提起笔来就写作,正如新生牛犊不怕虎,写不好文章也不怕别人耻笑;心中多少不平事,管他写得好不好,一古脑儿发泄出来。只问耕耘不问收,为之奋斗了几十年,耕耘自然有收成。我能在国内外发表几百万字的作品,说明草根也可以不让科班,也不能因为出生于草根而悲观。而今有了草根文学网,有了自己的家,我的伙伴遍布五湖四海,只要每株开一朵小花,就会将整个大地装扮得绚丽多彩!
(编辑:蜀州)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