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走近草根网优秀作者--“贵州老高”续四
高致贤老师“五十年写作感受之杂谈”摘录:3
多读别人作品 拓宽自己思路
读与写的关系,不少写作者都懂得,不拟赘述。可多读谁的作品却是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一般作者拿到样报刊后,总是先读自己的作品,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看看编辑的修改艺术。此乃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然而,不少作者读过自己的作品之后,就忙于伏案再出精品,无暇再读别人的作品,这便会使自己的思路日趋狭窄,写作水平难以提高,风格无所变化,作品发表越来越少。发表之心越来越切,越只顾写稿,越无暇读书,终成作茧自缚。原因是什么呢?只读自己的作品,缺乏应有的借鉴,难以博采众长,势必固守自短,写作风格、手法等就没有什么突破,老是停留在某个水平上。报刊用稿的质量要求高了,自己还在原地踏步,还埋怨编辑不知自己的努力,也会自感江郎才尽。
我就经过这样的历程,而且现在也难予突破;尽管自已也在左冲右突,因茧已作厚,突破太难了!往之不谏,来者可追,希望青年朋友们不要像我。当拿到样报刊之时,先看自己作品,同时还应看看别人的作品,尤其是不要忽视读别人的佳作,看看人家是怎样写的,如果自己来写又会怎样写呢?自我检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写作再忙也要看报读书,读书是写作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广读博采,方有借鉴。万一时间太紧,宁可把读自己作品的时间挤出来读他人之佳作,这才有助于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退出“盲流”钻“冷门”
一些初学写作的朋友问我写新闻有什么经验?我冥思苦索也找不出什么经验来,教训倒是不少。“盲流”就是其中之一。
初学写稿,发表心情特别切。当时我又担任着县里的专职通讯干部,没有新闻发表又恐遭人耻笑。于是,天天看报纸,夜夜听广播,看到报上登什么,听到广播里播什么,就马上去采写什么。人家写插秧进度,我也跟着写插秧进度;人家写秋收质量,我也跟着写秋收质量。依葫芦画瓢,现蒸热卖。而且觉得我写的稿子比已发表的那些还生动。谁知稿件源源投出去,却又纷纷退回来。但我热情不减,大有精卫填海之决心。可就只见耕耘,不见收获,瞎子点灯白费蜡。追风赶浪写稿,有如今天的打工盲流大军:一看广东好赚钱,风风火火跑广东;又听上海钱好找,马不停蹄奔上海,谁知到了那里,人家早已人满为患,不要说找工打,连吃住都拥挤了,哪里还能创收?
参加了省内外几次新闻、文学写作研究会后,听老师讲课,听同学交流,经过细细反刍,方才恍然大悟: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于盲从,盲目流入当时一轰而上写某种题材的“盲流”大军当中。于是,我从“盲流”队伍中退役,踅身钻进“冷门”里,写当地的土特产品,写身边百姓最关心的人和事物。这时,我也看报纸、听广播,但看、听都不像以前那样追风赶浪凑热闹了,而是看看中央有什么新精神,人家已经报道过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对照起来,去写现实生活中有,报刊广播中尚无、而又符合中央精神的新闻。别人写春播进度,我就写春播质量;别人写了成绩,我便去报道问题;寻觅新特点,不吃别人嚼过的馍。那时没有电子邮箱,边远山区寄稿速度慢,新闻送到报社已成旧闻了;写动态新闻没有中心地区投递快,我便以时效性不强的静态新闻来弥补投递缓慢之不足。稿件容易得以发表,且被采用率日益提高。实践3年之后,除超额完成本单位的编写任务外,我竟然创造了1年在地区以上的其它报刊台发表作品320多篇(次)的新纪录。这其中当然还有看书学习、深入采访等多种因素,但退出“盲流”钻“冷门”却是一条经验。
利用清静时间 保护写作灵感
据传,清代画家傅山一次给友人作画,动笔之前,他叫友人走开。友人觉得奇怪,躲在屋外偷看;但见傅山手舞足蹈,又比又划,又哭又笑,如疯子一般。友人大惊,破门而入,抱住傅山。傅山感叹:“你这是败了我的画兴!”于是掷笔不画了。
这个故事说明保护创作灵感之重要。写文章亦如作画,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许多作者都有这种感觉:在人多口杂的地方写作是很难出佳作的。
为使写作不受干扰,我多在夜间写作。小区住户多,上半夜也难安静,我就提前睡觉,待人们闹够了皆入睡的下半夜,我便起床写作。这样,白天采访、搜集、整理素材,夜间写稿,思维连贯效率高。夜间起草,白日誊正,既不脱离办公室,又可获高产。如果夜间偷闲,白天在办公室写稿,一会儿电话铃响,一会儿有人聊天,抑或有人办事,思维常被打乱,写作效率不高。
诚然,夜间写作是要牺牲一些休息、娱乐、睡觉时间的。但写作就是自讨苦吃,想轻轻松松写出好作品是不可能的。倘若不愿牺牲一些休息和娱乐,最好不要写作,或随便写点玩玩也可以,但想出佳作是不可能的。写作需要安静环境,也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我之所以能多少发表一点东西,全凭保护最佳思维,利用夜间或寻求安静环境写稿。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