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又是怎样呢?“滩多港曲不须帆,两岸蒙茸绿映衫。”有高大的蜈蚣岩,除却了这大岩便“萦迂绝壁磴盘盘,万树阴中湿翠寒。”儒溪的良田,猿猴的杉,葫芦垴的竹海,大金沙的荔枝,土城的枣林,合江的柑橘,还有那土城、猿猴的高良姜、仙人掌、霸王鞭,丙滩、复兴的黄葛树;“四十八梯挂夕曛,泸南播北一山分。督邮攘袂休争界,只隔星辰不隔云。”天台山,天台古刹伫立南岸,暮鼓晨钟为赤水河祈福。用绿色来陪衬红色的赤水河,让它弯弯曲曲,奔腾激荡在浩瀚的竹海,巍峨的群山间。筏在闯波没浪,筏工忙乱惊恐;船竖桅放纤,众纤夫吃力爬行。
人们在如镜的田畴里逐牛,织网的阡陌中劳作,赤水河上棹歌声声,百舸争流。乡民们在闲暇之余便去赶庙会,“沙嘴权停画桨双,家家水阁拓南窗。荔枝榕绿人如织,萧鼓丛祠赛镇江。”他记录了六月六王爷庙的庙会,是船运兴隆、是盐业兴旺、是人过上稳定生活的写照;那五月二十七的城隍会,幼童扮古典戏中人物,由多人抬着游街的场面,“日炙榴花四照红,云旗歙忽颺灵风。谁家台阁夸新样,却学西川结束工。”清明,男男女女上坟拜扫,也是赤水河边一道风景线。
我边读边把陈熙晋的《之溪棹歌》一首首诗、一曲曲歌、一张张画连接起来,简直就是一幅美妙丹青,泼墨大写的赤水河长卷。
《之溪棹歌》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
《道光仁怀直隶厅志》和《光绪增修仁怀厅志》中,收录的诗歌和散文的作者并不多,其诗作内容大多是描写当地的风景、人物、土特产和历史事件。就本土道光丙申进士谢本嵩七律收了十首,张大昌的七绝十多首,多是写官家、富户的奢靡的生活,不是描写“临池、投壶、流觞、刻烛”等吟诗赌酒的场面,就是“风花雪月,梅兰竹菊”闲逸情趣。而陈熙晋的诗却贴近民生,为人民之疾苦而歌。他在《最念》中写到“五月之溪溪水浑,今年涨过去年痕。稻兼种稗禾兄弟,篁渐成林竹祖孙。鸥鸟心情亲野鹤,鮦鱼风味近河豚。二郎滩下波澜恶,最念民生系本根。”他把“最念民生系本根”贯穿他所有诗中,反映忧国忧民的感情。
《之溪棹歌》以“竹枝词”的形式来写作的。竹枝词平仄、用韵较为宽泛。但也不能不符合七言绝诗的要求。平仄格律是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只有符合格律的诗才有抑扬顿挫,念起来才琅琅上口,听起来舒心悦耳。我细究了《之溪棹歌》中的诗,绝大多数是符合七绝的平仄格律的,把韵也很准。尽管每诗只有四句,28字,读起来却很有韵味,有强烈的参差感、节奏感。难怪当时人们这样喜欢。
他还办义学、兴设宾兴,案牍之余陈熙晋还抽时间到学馆去讲学,传授诗词写作。在《道光仁怀直隶厅志》中,一篇叫《陈熙晋筹备宾兴经费禀》是这样写的“兴贤能为急务,公务之暇接见诸生,勖以文行,每月集校文艺,堪造就者不乏其人,而乡试之年赴省应试者颇少。”发现勤学而家贫者,用宾兴田利以支助,很多贫困生员受益,而步入蟾宫,游览泮池。
人们除了喜读爱诵《之溪棹歌》外,都在效仿,尝试做诗。陈熙晋成了当时和以后很长一个时期仁怀厅诗文的领军人物。一个地方一旦有一领军人物的出现,会影响一大批或者说是带领一大批诗文爱好者,发展和繁荣当地的文化。于是就有后来的王昌平、段廷槐、张鸿绩、明翰荃、张育芳、王椿、王良翰等这些诗词爱好者出现,才给后人留下了《蕉月山房》、《枯桐阁词》等许多的诗集。至今赤水人习古诗者,大都对《之溪棹歌》精读细研,成就自己写诗之进步。
我读了几遍《之溪棹歌》52首,越读越觉得它是一段赤水河开发史、一个官员的考察笔记、一幅泼墨赤水河长卷,对繁荣地方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它存于《道光仁怀直隶厅志》和《光绪增修仁怀厅志》中,对赤水人民和来赤水守土的官员是个提示,是亲民勤政之榜样,是民众敬业爱岗之楷模。我敬重他的才,爱他的诗,才写这篇拙文,对《之溪棹歌》进行浅析。由于我才疏学浅,分析不当是难免的,望读者能理解。诗中还有更深层的东西,盼同人作更深的挖掘。最后我仍然用他的结束诗来结尾。
春风匹马到边城,迢递且兰十八程。
莫笑使君无治谱,竹枝声里棹歌赓。
(编辑:蜀州)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