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了张广泗请帑治理赤水河一事,怀念这位勤政为民,尽职尽责的官员。因为这位官员任期太短,离黔过早,还没有完全达到张广泗的目的。到现在这个状况就已经很好了。
狗椒任舌味难寻,秋子装盐贩至今。(注:秋字有舟字旁)
不是辽阳大司马,洗金价合贵如金。
为了解决民众食盐之难,这个“辽阳大司马”请帑治河,才有“秋子装船贩至今”的景象。如果不整治赤水河,盐价仍然是“洗金价合贵如金。”也是对张广泗整治赤水河功绩的认可。今赤水河有些河滩又有垮塌堵塞的现象,盐又有可能反弹为“斗米斤盐”。考察赤水河对陈熙晋来说,是一桩不可推延的事了。
经略威名草木知,蜈蚣崖上读残碑。
遗民指点停驺处,泪堕金川叫子规!
表现出作者在蜈蚣岩对张广泗的缅怀,“遗民”指点了当年张广泗下马细查河道的地方,张广泗治理赤水河,赤水河畔的人民都记得他的好处,连在什么地方站过,乡民们都代代传谕,指给后人看。乡民在赤水河道最险处的蜈蚣岩为其立碑,站在碑前悼念这位为民的官范。同时也赞誉了米粮渡口的渡夫吴登举,向张广泗献修治河道之策一事。说吴登举破指写血书,用举家兄弟子侄18人的生家性命具结,打不通蜈蚣岩任其朝廷发落。吴家兄弟终于把蜈蚣岩打通了,张广泗为吴登举向朝廷请官,吴谢绝。张广泗亲书“忠耿过人”四字赠与吴家。今人把蜈蚣岩,写成吴公岩来纪念吴登举的义举。
《之溪棹歌》是一个官员的考察笔记
1840年陈熙晋官署仁怀直隶同知,守土一方。陈熙晋一上任,首先要搞清仁怀厅的地情、乡情、民情,究其厅况。第一步就是要搞清穿境的大动脉赤水河的情况,它事关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之溪棹歌》记录了陈熙晋到基层调查、考察工作的情况。
古时的县令、同知大多固守于衙府之中,升堂办案,看状子、发告示就算是勤政了。其地域的乡土民情、历史沿革、土特出产大都从师爷口中得知。从《之溪棹歌》中得知,陈熙晋就不同于其他官员,他像个普通人一样到厅衙管束之地,深入下层详细考察。他到个唐朝坝,看了李晋王遗迹,“建置元和时已遥,至今古堡号唐朝。”到过土城“雉堞模糊鸦万点,更无人识古滋州。”了解猿猴“无多隙地强安排,但有人家总靠岩。”葫芦垴(葫市)“独有葫芦溪上笋”楠竹多,冬笋美;而“丙滩滩下泻沄沄”,他坐船“橹枝摇到旧仁怀”,到复兴;沿大洞的劳溪,分转厚溪到“猿穴较多人较少,官山更在夕阳西”的一碗水(今宝源)。
他把他的辖地走完,了解民生状况,看到“粒米年年入口无,苦荞毛稗不嫌粗。山田岁欠无人卖,却听敲门索稳租。”的农民生活状况;知道盐运还有的地方要起滩,分流陆运“裹盐民妇上山去,风雨一肩何处多。”他为民心忧。他希望从发展林副业来改变山民生活。他写了《乌桕说》想推广乌桕,榨棬油,来发展地方经济。“枣林红后桔林红,一路溪山似画中。近看泸渝霜雪少,不教乌桕似丹枫。”叫商家向泸州、重庆销售。他考察了养蚕的蚕家,“瓦灶新泥煮茧香,人家都为养蚕忙”,看见了“云表参差针样密,都无杂树只栽杉”的林区,还赞誉引竹功臣黎理泰“前身莫作竹王看,千尺梢云又一般。记否无诸台上客,八千里路报平安。”还注:楠竹,乾隆三十四年黎姓自闽之上杭县携三根,至后槽栽植。把赤水河沿岸的名产推介给世人“茅台村酒合江柑,小阁疏帘兴易酣。独有葫芦溪上笋,一冬风味舌头甘。”可见他在调查中处处注意发展地方经济。
陈熙晋对农业尤为重视,除了著有《百谷说》外,在《之溪棹歌》中鼓励大搞水利,有利农业发展。“导源芒部浪滔滔,两岸崎岖近不毛。只有儒溪资灌溉,堰横二十七重高。”他还小注:鱼溪一名儒溪,筑二十七堰,引水灌田,出谷万余石,兼种菽黍杂粮,一岁三获。
他为了掌握船运食盐的情况,搞清船舶的运行,涨水枯水的装载。他在赤水河中认定一水标,“本城关前有石横亘水中,土人称为石龙,其露水,土城方能行船。”来确定船的装载运行。他还在城外三里地设官山(现在称公墓),“民多葬水际,余下令止之”,改革殡葬。用塘兵代替邮递,恢复邮差站驿“仁水久荒旧时驿,只令营卒管邮签。”来与外界沟通。
当时道路崎岖,河道凶险,一位朝廷命官,能走遍他所有的辖地,作了详细的记录,做了一系列的利民、富民的事,写出了众多的考察诗,补充了志书受文体的限制在记载上的不足,给后面守土官员树立了亲政敬业的榜样,我读后对他的敬重油然而生。
《之溪棹歌》是一幅泼墨赤水河长卷
“班鸠井下弄潺爰,箐雾墟烟自吐吞。犹记蜀中旧佥事,却因采木此寻源。”赤水河源出云南镇雄班鸠井(现在确定为镇雄县鱼洞乡的大洞口)陈熙晋搞清楚赤水河的源头,还知道明代,嘉庆年间,佥事吴仲礼入永宁以西落洪班鸠井采木的历史。他顺赤水河各滩考察,他亲临五老滩、二郎滩,看到滩流水势写道:“二郎坝上宿熊罴,折戟销沉旧未移。水坎河头人迹少,征途只有断猿知。”到了马崖滩、马尾滩就更知大滩凶险,“除却马崖兼马尾,烟波未碍付兰桡。”在陶公滩想起了明代天启年间朝廷派兵平定奢寅的事,因一个罗村与罗付之误,造成战事损失。“黄泥滩石最嶙峋,一雨维舟动浃旬。”黄泥滩乱石多,涨水好过。猿猴滩险,以上的滩更险,于是,在猿猴要转运。“盐舶频更转运难,猿猴滩与二郎滩。各依疆界招舟子,莫作瞿塘恶少看。”下游的滩还一个接一个的,“滩滩欢喜是安流,大别小别愁复愁。”欢喜滩,大别滩、小别滩也让船舶行驶困难。“丙滩滩下泻沄沄,十丈惊涛欲卷云。触屿游鱼齐折尾,习流只让水犀军。”他不但说出了丙滩的落差大,鱼过都要折尾,在注释里还说出了上游的阿蔺滩和葫垴滩更凶险,各船至丙滩下,“须尽出载,始能上滩。”赤水河的大滩险滩都到过,对其滩况都有记载。为后来光绪四年(1878年)丁宝桢整治赤水河提供了宝贵的水文资料。也把赤水河从源头到合江,这524千米,的各险滩画在上面。加上赤水河边的乡镇码头点缀,河中船拖水载,排筏争流的景象录入画中。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