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丹霞石上的创业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刘志霞、刘华姐妹来到赤水后,就与49岁的当地村民曾祥平和村民们一起爬山涉水,翻了一山又一山、走了一沟又一沟、在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中艰难行走,寻找野生的金钗石斛。在赤水茫茫的大山深处,他们要寻找野生石斛谈何容易。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刘志霞、刘华和曾祥平她们不知走了多路、磨破了多少双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在大山深处险峻的丹霞石上找到了野生石斛的标本。她们如获珍宝地将石斛剪成段后小心翼翼地在丹霞石上栽种。
在赤水18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丹霞地貌占三分之二,遍布崇山峻岭。这里终年雨量充沛,沟壑纵横、森林覆盖率在82%以上。山间晨雾缭绕,属于亚热带雨林地区,很适合石斛的生长。
刘志霞、刘华她们通过实地考察认为赤水市长期镇天堂沟比较适合作金钗石斛的种植基地。
天堂沟年平均温度18摄氏度,终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是国内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种环境不但为名贵中药材金钗石斛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原生态生长条件,而且能保护金钗石斛原产地的道地性。
拥有近20年的大健康行业丰富经验的她深知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面对赤水得天独厚的环境和地理条件,感到这里能找到了发展的空间,体现自已的人生价值。她觉得体现人生的价值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赤水。为了扩大影响,她和姐妹们商议决定把芝绿金钗石斛生态园开发有限公司总部设在广东省广州市,在赤水市注册成立赤水芝绿金钗石斛生态园有限公司,专注于石斛的种植、加工、销售及石斛系列产品研发和服务……
石斛石斛,必须种植在裸露石头上。随着吋间的流逝,这些裸露的石头上基本上都长满了苔藓。苔藓依附在丹霞石上,和丹霞石一样能有蓄水的作用。在栽种石斛时,如果不将丹霞石上的苔藓清除干净,就会导致因水分过多而使石斛的根腐烂,不宜于石斛正常生长。可这清理丹霞石苔藓的活干起来劳动强度非常大。丹霞石有的不仅巨大,而且屹立在山中高达10多米高,要搭楼梯和用棉麻绳捆在大树的根部,加上保险绳。丹霞石表面有苔藓湿滑,干起活来不仅辛苦,而且十分危险。干不了多长的时间豆粒大的汗珠就在脸上流淌。在这种恶劣的环境条体下工作,刘志霞、刘华从来没有畏惧。每天与姐妹、曾祥平他们将石斛种苗用电线卡固定在丹霞石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这样经过三年的辛勤劳动,在赤水的长期、官渡的高山峡谷中栽种上的金钗石斛,终于开上了石斛花。
石斛开花的季节,山坡上、山沟里,丹霞石上一簇簇、一丛丛的石斛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鲜艳夺目,风景这边独好。
据刘志霞介绍,石斛采摘时得看年限,每年发芽长成茎,要两年和三年才能采摘,并且每根一生只开一次 花,石斛的每株寿命年限达15年。在大山里播种着丰收和希望的同伴们每天都从早到晚在山上巡查着,他(她)带着干粮,渴了就喝山泉水,累了就原地休息一下……
在办公室里,她满怀深情地说:“我们选择在贵州赤水创业、发展,离不开赤水各级党政的支持和帮助、也离不开淳朴厚道热情的村民支持。”
三、赤水芝绿金钗石斛生态园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目前,刘志霞、刘华姐妹所在赤水芝绿金钗石斛生态园有限公司在赤水市长镇的天堂沟道地产区,拥有8000亩野外金钗石斛的种植基地。
芝绿金钗石斛种植基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金钗石斛有机认证种植基地,并于2015年获准使用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及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目前,芝绿公司所生产的金钗石斛年产量达到一千三百多吨,且经过广东省药监局、贵州省药监局等权威部门鉴定,芝绿金钗石斛有效成分石斛碱的含量分别为0.73%、1.04%,远高于《中国药典》规定的0.4%。
自基地建设以来,芝绿公司不断整合中医药行业资源,大力推进金钗石斛在学术上的研究及临床上的应用。在学术上,与国家权威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药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及多所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多项科研项目。
在临床应用上,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等多所三甲医院的临床权威专家共同研发石斛经典组方及临床应用。
在产品研发上,芝绿公司依托自身优势资源,与香雪制药、康美药业等大型药企合作,共同推动药用石斛精制饮片、膏方等的生产与推广;深挖金钗石斛药用及养生价值,研发经典石斛养生茶饮;经过多年的沉淀与积累,公司已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产品涵盖:金钗石斛药材、金钗石斛饮片、金钗石斛膏方、金钗石斛提取物、金钗石斛养生茶饮系列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芝绿公司不仅在大健康产业链上做了完整的布局,并且依托金钗石斛兰文化的源远流长,希望继续传递着前人信奉的石斛兰花香、色清、韵雅的外在美,自然、高洁、典雅的内在美,在浮躁生活方式中,给人带来回归自然心境的流露与表白,打造素雅的兰文化健康生活方式。 从到处找寻道地药材,到悬崖峭壁上种植金钗石斛,如今开发出系列产品,走向全国市场,芝绿的愿景从未改变。那就是始终坚持“好医加好药”的经营理念,通过在野外种植道地好药材,创建全球最专业的石斛品牌,为人类的大健康事业服务。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