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以心灵为壤,育参天大树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张桄闻    阅读次数:7538    发布时间:2025-11-12

——《春风化作点滴的雨》(教育随笔之七)

 

夕阳透过教室的玻璃窗,在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讲台上,我看着台下数十张年轻的脸庞——有的眼神明亮如星,带着对知识的渴求;有的低垂着头,藏着一丝怯懦与迷茫;有的则东张西望,似乎还未找到学习的节奏。这一幕,恰似我三十多年教学生涯中无数个寻常瞬间,也时时叩问着我: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初登讲台时,我也曾执着于“教什么样的学生”。总盼着能遇到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英才”,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做出成绩,收获认可。直到一次与老校长的促膝长谈,他指着校园里参差不齐的树木说:“你看这园子里的树,有松柏的挺拔,有杨柳的柔韧,有桃李的芬芳,哪一棵不值得用心浇灌?教育者的眼里,不该有‘好不好’的学生,只有‘待成长’的生命。”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初心。

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之乐。这份喜悦,源于英才的可教性与好成绩带来的成就感,固然无可厚非。但孔子“有教无类”的箴言,更如穿越两千年的灯塔,照亮了教育的本质归途。“无类”,是打破身份、天资、贫富的界限,是承认每个生命都有独特的价值与成长节奏。在我看来,“得英才而教”是幸运,而“有教无类”才是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我们无法选择学生的出身、智商与基础,但我们可以选择用怎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用怎样的方式引导他们。教育不是筛选璞玉,而是培育种子——无论这颗种子是牡丹还是小草,都应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都有权利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当下教育界,有一种“好老师”的标准令人忧心。他们的课堂效率“极高”,知识点罗列清晰,解题技巧炉火纯青,学生的考试成绩总能在年级名列前茅。他们的管理“严苛”,早自习的朗朗书声、晚自习的鸦雀无声,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标签。为了追求更高的分数,他们会占用音体美课,会布置堆积如山的作业,会用“排名”“惩罚”鞭策学生前行。更有甚者,对成绩落后的“差生”冷眼相待,甚至劝其转学,美其名曰“不影响整体成绩”。这样的老师,往往能获得学校的表彰、家长的追捧,成为世俗眼中的“成功典范”。

这样的“成功”,背后藏着多少隐性的伤害?我曾见过一个学生,为了达到老师规定的分数目标,每天只睡五个小时,刷题刷到手指起茧,最终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不得不休学治疗。我也曾见过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因不符合“听话”“成绩好”的标准,被老师频繁批评,渐渐变得沉默寡言,眼神里失去了少年应有的光彩。更令人惋惜的是,许多在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却失去了方向——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只会被动接受指令,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不是“人”,而是“考试机器”;这样的“好老师”,看似尽责,实则是在以“爱”的名义,扼杀学生的天性与未来。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导向,还催生了形式主义的“赛课文化”。为了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有些老师会把一节课反复打磨几十遍,甚至提前与学生排练好每一个问答环节。这样的“优课”,场面华丽、流程顺畅,却少了真实课堂的温度与灵动。学生在其中,不是主动的学习者,而是配合演出的“演员”。而这种“表演式教学”之所以能盛行,根源在于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将赛课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的唯一标准。当教育评价陷入“唯分数论”“唯奖项论”的怪圈,教育的初心便被功利主义所裹挟,离“育人”的本质越来越远。

真正的好老师,应当是德才兼备的“心灵导师”,而非只重成绩的“教书匠”。“德”是根基,是对学生的尊重与包容,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才”是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灵动的教学艺术。好老师的课堂,应当是有温度、有深度、有活力的。他不会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案例,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不会用“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

我至今记得,多年前教过一个名叫文XX的学生。他基础薄弱,性格内向,上课从不主动发言,成绩始终在班级末尾。许多老师都觉得他“无可救药”,但我却发现,他画画极具天赋,总能用画笔勾勒出独特的视角。于是,我在课堂上特意设计了与美术相关的教学环节,比如让他用漫画表现课文场景,用素描记录实验过程。渐渐地,他开始主动参与课堂,眼神也变得自信起来。我又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美术社团,指导他创作参赛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学习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开始主动请教问题,成绩稳步提升。初中毕业时,他考上了普通高中,最终考上了自己心仪的美术院校,如今已是一名美术老师,他还坚持写作,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每次给我发来他的作品,我都深深感受到:教育的魅力,不在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霸,而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好老师的爱心,不仅体现在对优秀学生的赏识上,更体现在对“问题学生”的包容与引导上。教育的真谛,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种唤醒,需要耐心与智慧。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惩罚,而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面对自卑敏感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与肯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面对三观尚在形成中的青少年,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传递正能量。

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育人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的传授是基础,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善良、勇敢、正直与担当。在我的课堂上,我会结合课文内容,分享古今中外的道德故事;在班级管理中,我会组织志愿服务、主题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中,我会坦诚地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学会感恩与包容。

有几个学生,在毕业多年后告诉我,他们之所以选择成为一名教师,是因为受到了我的影响。每当这时,我都会郑重地对他们说:“如果你们只想做一个追求成绩的‘好老师’,那就不要选择这份职业;如果你们愿意用爱心、耐心与责任心,做学生心灵的引路人,那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我深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只看重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长远发展,即便教出了“高分学生”,也可能成为误人子弟的所谓“好老师”。

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需要“静待花开”的耐心与智慧。它不是一场追求速度的短跑,而是一场关乎终身的马拉松。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份努力,所播下的每一颗种子,都可能在多年后生根发芽,影响学生的人生轨迹。因此,好老师必须有长远的眼光,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当下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未来成长。

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启迪心智、激发创造”的原则。我会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究的时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会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我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他们明白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我不追求每个学生都能考出高分,但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在探索中收获成长;我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精英,但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今,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双减”政策的落地、核心素养的提出,都在引导教育回归本源。但功利化教育的惯性依然存在,要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还需要每一位教育者的坚守与努力。作为一名农村初级中学普通教师,我或许无法改变整个教育环境,但我可以坚守自己的课堂,坚守自己的教育初心。我会继续做学生心灵的导师,用爱心滋养每一个生命,用智慧启迪每一颗心灵;我会继续追求有温度、有深度、有灵魂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保驾护航。

我始终坚信,教育的力量,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壮举,而在于点点滴滴的坚守;教师的价值,不在于获得多少荣誉与掌声,而在于培养出多少内心温暖、人格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颗心,是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是对学生的关爱之心,是对育人使命的担当之心。

愿每一位教育者,都能挣脱功利主义的束缚,坚守“有教无类”的初心,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自由生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愿我们的教育,能真正以心灵为壤,培育出经得起时间考验、能支撑起人生长远发展的参天大树。这,便是我作为一名教育者,孜孜以求的理想与目标。

 

 

作者简介:

张桄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九十年代初开始在各级刊物及网络平台发表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若干。教育是主业,文学是爱好。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595575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