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一些干部在调研时深入基层,倾听民意、收集难题,也了解到群众的急难愁盼。但问题带回去后,有的因为工作繁忙、缺乏研究,难题就放下了;有的因为问题复杂,需要多方协调,方案迟迟拿不出来……调研成了“半截子工程”,辛苦收集的民情民意、问题清单,在层层流转中渐失声息。(8月19日《人民日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没有调查,就没有执行权。由此可见调查的重要性。调查重要,就注定了调研更加重要。因为,调研表明,调查完之后,还必须进行研究。研究包括调查人员独自研究,也包括与其他人员或部门共同研究,也即会诊。因此,调研包括总结汇总收集到的民情民意、问题清单,还包括制定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调研是党员干部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党员干部做好工作的秘笈之一。调研工作做好了,开展工作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因此,调研完了,决不能束之高阁。调研之后,还需做好解决问题的“后半篇文章”。否则,就会留下“半截子工程”,也即人们常说的“烂尾楼”工程。诚如此,调研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调研也就前功尽弃了。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人力、物力甚至财力,实在是得不偿失的无用功。做好调研“后半篇文章”能“生花”。写文章,妙笔能生花。但,调研“生花”需在解决问题的“后半篇文章”也即调研的“续集”中,才能实现。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我们干任何工作,都必须带着问题去工作。问题不发现,也就无从解决问题。但,发现问题不是终点,只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发现问题之后,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为止。调研需在解决问题中“生花”。
解决问题,需要科学的方法。首先,需要问计于民。方法是开启未知之门的钥匙,是照亮黑暗的明灯。方法正确,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和推动者。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是最好的老师,对问题解决的办法多多。因此,党员干部要善于问计于民,善于集中民智民慧,充分发挥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集体智慧。其次,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能照抄照搬他人的经验。毕竟情况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就可能不同,甚至可能迥异。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精准施策,因人而异,因单位而异,切不可搞“一刀切”。否则,就会犯下东施效颦的闹剧。
问题解决之后,还要注意问效于民。解决问题是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手段,解决问题的效果必须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止。效果如何,党员干部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效果好的,还需继续努力,争取好上加好,更上一层楼。效果不好的,就需要查漏补缺,整改提高。此外,问效于民是改进工作的重要之举。问题没解决好的,要善于总结提高,确保今后做得更好。问题没解决好的,则要深刻汲取教训,避免今后重蹈覆辙。
做好调研“后半篇文章”,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整改落实,不能拖拖拉拉。调研之后,要趁热打铁。解决问题就像消灭敌人一样,要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府”。而不能再而衰,三而竭。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