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华大学毕业典礼突遇大雨。有学生向准备致辞的校长喊话“下来”,校长却毫不犹豫地走到雨中致辞。校长这充满智慧的“最后一课”,再度让“一把手”舆情素养成为热点话题之一。(7月7日天府新视界)
“一把手”是指各种组织、单位内部的最高领导人。“一把手”的基本特征是拥有实际上的人事权、经营管理权、财务管理权和职务、薪资调动权。正因为如此,“一把手”就是一个单位的核心,也即主心骨。因此,“一把手”必须很好地发挥好火车头的带头作用。正因为如此,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一把手”的工作岗位的。“一把手”必须要具备出色的组织和协调处理能力,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其中,当然包括具有善于应对舆情的能力。笔者认为,善于应对舆情才是称职的“一把手”。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众所周知,舆情有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之分。一个舆情事件,常常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兼而有之。有些舆情,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有些则是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但,不管哪种情况,舆情的负面作用都常常被放大,或者被拖大,以致可能闹到难以收场的地步,会让单位或地区蒙羞,甚至可能失控为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恶劣的负面典型。因此,舆情的负面作用不容小觑,必须加以重视,尽全力妥善处置。
应对舆情,“一把手”要善于发挥团队的作用。隔行如隔山。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所以,单位或地区的“一把手”要将舆情事件的处置交给专业人士来处理。没有专业人士的,一定要明确兼职人员,以此保证舆情处置的科学性、专业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前,单位或地区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舆情事件处置预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演练,做到胸有成竹。熟能生巧。遇到舆情需要处置时,才能处置快速且科学地处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此外,“一把手”还要发挥好单位内部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广泛集中民智民慧,争取将每一次的舆情事件都处置得漂漂亮亮的。
应对舆情,“一把手”需用好“快”字诀。舆情上报并时,初报要快。舆情的处置不能慢工出细活,要快速。很多舆情都是因为瞻前顾后、举棋不定而被越拖越大的。小洞不补,大洞难堵。舆情处置要善于“治未病”。舆情处置要抓小、抓早,尽量将舆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处置舆情需要本领,快速处置舆情更需要硬本领。知识就是力量。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所以,平时要加强舆情处置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多多苦练舆情处置的本领。
应对舆情,“一把手”需用好“准”字诀。舆情上报及公示时,次报要准。舆情发生时,吃瓜群众最想得到的是真相。真相是客观的、真实的,是唯一的。一次舆情事件,不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真相。现实生活中,舆情事件常常发生反转,这就说明之前公布的真相并非真相,而是伪真相。当然,舆情反转也并非一定就是真相。总之,舆情事件公布,一定要客观真实,一定要公布真相,绝不能公布假象,捂盖子只会适得其反,不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为此,调查舆情事件,必须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身边,不能闭门造车,不可想当然,瞎推测。舆情事件的处置,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力求精准无偏差。
应对舆情,“一把手”需用好“简”字诀。披露舆情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固然必须要素齐全,这是当然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此,舆情上报及公示,要素要齐全,不可挂一漏万,更不可选择性地“遗忘”。但,舆情上报及公示,要言简意赅,不可长篇大论。否则,难免会因为某个用词而将舆情弄得像雾像雨又像风,陡生乱象,徒增舆情处置的难度。需知:言多必失。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