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隆里访古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绥阳 周军    阅读次数:7963    发布时间:2024-03-17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首诗想必大家都熟读,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背后的故事?

位于锦屏县的隆里,原称龙里,清代改为隆里,谓“隆盛之理所”。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为一处重要的军事城堡,已有600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素有“中原余音,南疆锦绣”之美称。  

古镇很小,建于山间盆地之中,建筑呈现出“三街六巷九院子”格局。古老的建筑有着北京四合院的韵味、江南水乡的精致、江西民居的素雅。

隆里仍保持着浓厚的古老汉文化,被称为“汉文化孤岛”。居民是明代“调北征南”时屯军的后裔,有7272井,以江南文化最为厚重。唱汉戏、吟故事、玩龙灯被称为三大文化瑰宝。原始、古朴、静逸的传统风情,在众多古镇中显得很低调。

古镇是一本书,需要用时间去参悟。

青阳门,即东门,是古镇现存最完整也最壮观的城门。从此门入,古镇像一幅画卷,在游人的眼前徐徐展开,古典风韵迎面扑来。立于城墙垛口,听呼呼的风声,仿佛驰骋在金戈铁马的疆场。

街巷的路面,皆是用鹅卵石立着铺就而成,走着走着就走回了大明帝国的峥嵘岁月。脚步声,或是从历史烟尘中反射的回音。

征得一户人家同意,我们入室寻访时间的印迹。穿过约3M的门廊便是一个小小的天井,正对门处有一个小小的老式手动抽水泵,像一个小小的卫兵执戟而立日夜守护这片土地。儿子兴奋地摇着抽水泵,水哗哗而出,仿佛是在呤唱来自中原的歌谣…

这是一座由前而后分为前屋、正屋、后屋格局的砖木结构的宅弟,每一院形成一个四合天井,院院相连形成三进院落。一楼为日常活动的地方,二楼多为居室。梁柱上都雕刻有惟妙惟肖的鸟兽鱼虫等图案。这是一座在历史中穿越,又在现代社会中独自美丽的彩卷,这份安闲,让都市人躁动的内心得到一点宁静。穿堂风萦绕在耳边,恰是征人在幽幽地诉说不能归乡的惆怅、思亲的苦闷……

信步而走,到处是天井、四合院、后花园、防火墙等江南风格的建筑。房屋均是翘角凌空,描有花鸟飞天装饰,院墙上绘有栩栩如生的彩画或雕镂。街上的原住民,那身衣着可是当年的汉服?

在巴掌般大小的隆里,古迹、古建筑众多,比如为纪念大诗人王昌龄而建的状元祠、状元桥、状元墓等。

你看,那挂有“科甲第”“书香第”“将军第”“三槐第”“关西第”“苏湖世第”等匾额的府第,无不昭示主人的身份与地位。还有那些宗庙,无不折射出汉人文化传家的优良传统。

蜈蚣街,即南门大街,街面用卵石横铺出一条巨大的蜈蚣。蜈蚣头朝上(观音堂),脚朝下(南门口),长约90M、背宽2M、脚长2.5M,共有56只脚,享有“天下三条半,忠山有半条”美称。据老人介绍,蜈蚣街来由,一说是“脚踩吴三桂”。“蜈蚣”即“吴公”,为吴三桂也。因吴三桂收缴了隆里千户所军印,变军户为民户,屯军失去了身份。隆里人便把街面砌为蜈蚣图案,意思是使千万人、千万年脚踩吴三桂。二说以“水”克火。阴阳之说认为南方属“火”,须水克之。而蜈蚣属“水”,故在南门大街铺上一条“蜈蚣”,以遏制南方乃至整个隆里的旺火。

相临的东门大街也叫“来龙街”,远观活像一条巨龙穿云破雾而来。

位于东北方向丁字街口的便是声名远播的龙标书院,这是隆里人的精神图腾。

仰望龙标书院大门牌坊,被唐代遗风深深吸引。一层正中开有一方形石库门,青石门坎,左右各有一拱形装饰门,各写有“圣域”“贤关”两个大字。二层大门上方绘有“日龄跨鹤图”,左右两方各写有“山高”“水长”二字。三层竖排“龙标书院”四个大字,顿觉闻到了来自唐朝时的书香之气。空白处,都绘有仙人乘鹤和山水风景等图案。门柱上有三副对联:“龙跃鲲翔,沧溟浪跋;标新领异,文采风流。”“龙跃柳池,风和云会九霄路;标夺杏苑,花放水流二月天。”“圣道已浸衰,愿先进群英发乃聘,振乃聋,挽吉救时,共砥中流参造化;宫门非易入,朝后来诸子殚其精,竭其力,锄经犁史,同超上乘促文明。”

举步而入,只见桂柳参天、花香四溢。一方水洼名叫“洗黑池”,池内荷傲莲馨、泉淙鱼跃,花台上鲜花怒放,寓意着学子高洁的品性和修为。一座小桥“鹏程桥”跨池而过,喻示儒生志在远方、经世济民。走过此桥,仿佛浸润在四书五经的知识海洋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读书声传入耳中,王少伯给孩子们教学的一幕幕场景在脑海中迅速回放,感觉自己也是走在求学的路上。

往事越千年,书院早已被改造为一所小学。原书院正殿的对联“殿式纵从洋,气象已新,孔圣亦当莞尔;地盘犹属漾,蒸尝如故,颜渊何必喟然。”流传了下来。

历史上,书院数度焚毁、几次重修,让人不胜感叹文化的坚韧与坚强。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缩影吧。

书院至今仍保留有隆里所人王师泰作的《重修龙标书院碑》:“……率子弟百十余人而肆业,多胶痒者殷繁,而跌见冠军食馁之秀,贡成均者十六,而道行选优拔萃之科,兼以五贤书之续登,实并七先达尔济美,锦才奕奕,高捷南宫,博技笺笺,佳仕云霞兼蔚,良由龙标书院之重修”。那翰墨香穿过历史的风云,早已化为隆里人的文化细胞,鞭策着一代代读书人。读书声,也许是对王龙标最好的纪念。

书院里仍传袭着“花脸龙”脸绘,自明代屯军时带入,由军傩戏演变而来。儿子开心地画了一个齐天大圣的脸谱,好不得意,不停地模仿着悟空的动作,始终不舍得洗掉,至今都以大圣自称。

唐天宝七年,“七绝圣手”王昌龄因《梨花赋》遭人中伤,被贬为龙标尉。为开化蛮荒,就在古龙标(今隆里)建立一所龙标学宫(后改为龙标书院),教学育贤培德,隆里的文化启蒙由此开始。被当地人尊为“状元”。据《开泰县志》记载:“隆里之有龙标书院,创建自唐王昌龄公”。在这8年间,写下大量的诗作。如《龙标野宴》云:“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抒发了他的旷达情怀。

人已去,城还在,故事续新篇。转身时,把眼中的美还与了你,虽有不舍,但我只是美的过客。至于你与我的缘,就交给时间吧!

古镇犹如一座桥,连通了今时月、盛唐风,让现代人得以找回迷失的真我。每一块砖、每一栋房舍,都是一个字符,在岁月中低吟浅唱,把历史镌刻在新时代。所走的每一步、所读的每一字,都是在与“诗家夫子”对话,用他的一片冰心,把我的玉壶纯洁又纯粹。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48753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