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听爷爷说红军长征过报京的故事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镇远 周太维    阅读次数:10058    发布时间:2023-12-27

小时候,经常和爷爷一起放牛,伯伯家儿子老四最勤快,爷爷喜欢叫他掌握牛群的去向,我记性好又爱说话,爷爷喜欢给我讲事理,还给我讲故事。每当我给众人说故事,众人都爱夸爷爷的孙子乖巧,爷爷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一副得意的模样。让我记忆幽深的是红军长征过报京的故事。

大约在1934年秋季,山坡上的八月瓜熟了,但田地里的稻谷还没有收割结束。那时候的农村,只要闲着就会有人到周边村寨做零时工唱山歌。一天下午,报京桥公从三穗县巴冶赶回来,路过我们高看的时候到寨子上告诉寨上的老人,按桥公说,官兵昨天在良上打了一仗,伤亡人数未详,密密麻麻的官兵行走像蚂蚁搬家一样,还不只走一条蚂蚁路线。桥公说历来兵匪一家,大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口粮和花银老码(侗族活动节日妇女戴在头上的银饰花片以及银项圈等物品,再穷的侗族人家也会几代人买齐一套银饰品),于是桥公匆匆忙忙去了报京大寨。

高看9户人家,当时老人们都很慌张,官兵马上就来了,老人和小孩怎么办?喂养的牲口怎么办?粮食和花银老码怎么办?寨子上一阵慌乱起来,粮食和花银老码等物品转移到菜园脚落、苕窖里、囤积牛粪草堆里、还有的藏在废弃坑里,猪、牛被赶到土地庙沟脚下。每家每户的隐藏方式各不相同,一防官兵抢夺,二防邻里之间偷盗。慌忙一阵子以后,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组织大家在院坝上相约集体转移。爷爷拿着土枪就去了报京大寨周公家,周公是报京的家族大佬,爷爷跟着周公走南闯北多年,听周公这次怎么安排。到周公家时,一大堆人已经在周公家了,周公说:按理说黑压压的官兵,我们也抵御不住,各家各户保护好粮食就行了。周公叫爷爷把土枪留下不许带走,还特意交代回家途中不要和官兵冲突。

爷爷回到寨子的后山上天已经蒙蒙暗淡,但是能看到山头的天际余光。爷爷躲在村寨背后坡上树林里的最高点瞭望,远远听到三穗县寨头传来密集的枪声。然后看到在地名叫老开山的山梁上,接二连三地走来很多官兵,往山脚一看,隐隐约约看到一串串的人群在山脚大路上前进,高看寨子对面的塘脚官盐路上也一簇簇人群,往三角破路上挺进。爷爷很担心官兵通过寨子的时候到寨子找物资和粮食吃,找不到就会烧毁屋棚,他远远地看着官兵行进。有一部分官兵从寨子中出来,有一些官兵盘坐在高看组风坳口上休息。爷爷说从来没有见到这么多官兵,山坡上山脚下到处都是官兵,大概有一万人。晚上完全天黑时,报京传来了几声枪响,然后就是一片宁静。

红军过后的第三天,爷爷他们才知道。红军是农民自己的官兵。红军在三穗县良上打了一仗,击溃了地方武装和恶霸。红军修整半天就迅速转移,准备去三穗县城,路过巴冶,到寨头的时候与地方恶霸再次冲突,在寨头三大弯与恶霸队伍200多人展开激烈战斗,恶霸队伍被打得抱头鼠窜。先遣部队看恶霸队伍人少,不必要大部队应战,就传唤部队转到报京方向前往施秉,大部队分散行进,几千人往岑松转报京,几千人直接爬上寨头坡前往报京。击溃恶霸以后,后留的红军部队直接爬寨头坡进入报京。

红军分散很广,从岑松赶来的红军到报京三角破,有的到白岩后坡上,有的已经到报友坳。红军临近报京大寨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情况,在进寨必经之路的险要路段报京基给有人开了八九枪, 基给悬崖峭壁地势险要,只有一条马车轮辙宽的道路从峭壁上经过。红军先遣部队看到报京一片木屋和草棚,红军首领下令部队不许进寨,绕开前行。

后来又听说有个报京壮年自告奋勇,与红军领导见面,要给红军带路。于是他带红军先遣部队从报京寨脚下一直往下走,顺河而下到达清水江前往施洞口(即现在的台江县施洞镇)。但在后面部队长征途中,兵分多路。有些顺河到达吕队坡脚的时候,突然转向沿着坡顶爬,爬到山顶以后又分散从龙崩和金龙山沟上通过,只有少部分官兵一直沿河往下走过。

爷爷说,红军路过报京全境的时候,由于行军速度加快,途中又累又饿,又是夜晚行军,有一个红军牺牲在前往龙崩的路边,当地人把他埋在路边,标注坟墓记号。还有几个红军失散在吕队坡上。爷爷说,红军绕过报京大寨、报友寨子、白岩寨子,路过高看寨子的时候,没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更没有惊动群众,仅仅有几户人家水缸的水被喝得一滴不剩。红军每到一处没有惊动群众,更没有烧杀掠夺的行为,在报京前后行进约50公里没有打过一次仗,全程安全通过。红军离开的时候问带路壮年要什么代劳,带路壮年既害怕又想得到补偿,后来他要了红军的神秘留音机。

后记:红军过报京的时间和故事内容与《红军长征在黔东南》《红军长征在镇远》不谋而合,于1934年红六军团过境报京。神秘留音机的主人翁正是报京大寨人邰安义。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3161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