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光阴的故事(代序)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赵婷婷    阅读次数:19135    发布时间:2023-10-24

——从《三叶草》里读杨旭老师的文学心路历程

 

我和杨旭老师算是旧相识了,不,准确地说,杨老师是我幼时的启蒙老师。

杨老师之于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文中那座低矮的寺庙里,那座寺庙,就是我们小时求知的朝阳小学——瘦瘦高高的杨老师手持一年级语文书围着挤得满满当当的几十张课桌,领着一声声稚嫩的童音洪亮的朗读着:“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课后,围着杨老师做老鹰捉小鸡的场景是我脑海里至今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那时,杨老师因为眼疾困于家乡那片黑土地上,对他来说无疑是不公的,但对于穷困山区的孩子来说却是一大幸运,不知当时的他启蒙了多少失学儿童的双眼。后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大改革,我们都转到了村里完小求学,杨老师就这样默默地淡出了我成长的视野。

再次和杨老师取得联系还得感谢一次偶然的投稿,杨老师恰巧审校我的文章。虽然,杨老师与我的父亲是好友,我们又是同乡,杨老师的作品我也从父亲的书架上看了不少,但对杨老师的近况我是一无所知的,更别说交谈了,那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读到了杨老师更多的作品,也对杨老师有了更深的认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的经历,他的鼓励让我更加笃定了对热爱文学的坚持。

杨老师是教师出身,生于农家,并不是天才的作家。可是他对生活认真观察,反复思考,融会于心,然后执笔写成文章,而且数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便有了今天的成绩。他文章的真正功力,在于写实,在于处处自然,不事造作,在于情景交融,人地相当。

杨老师撰写扶贫工作的报告文学《情满乌江》是我拜读他的第一本作品,当时年纪尚小,对于诸如此类的报告性的作品提不上太大的兴趣,这应该是我对扶贫工作不够了解。前段时间有幸拜读了杨老师那本获得铜仁市2021年“五个一工程奖”的长篇小说《金菊花开》,让我对乡村扶贫工作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这部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赚足了我的泪水。作品着手于乌江边上的一个小山村,可能因为自己出生在农村,小说中的很多场景让我感到格外的熟悉,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家乡,有亲切,有酸楚还有顿悟。全篇相当平稳的手法真实的记录了平平淡淡的乡村生活艰难前行的扶贫工作,质朴的语言弥散着乡村的寂静与喧闹,时代先锋的缩影无一不牵动起我的满腔热血。

相继又看了杨老师的散文集书稿《三叶草》,《三叶草》与杨老师前面两部小说给我的感觉大不一样,《三叶草》共分为四辑,第一辑《大地为史》,共收集叙事散文五篇;第二辑《散雾飞花》共收集近几年创作的短小散文作品十九篇;第三辑《野景偶拾》收集了写景抒情的散文十三篇;第四辑《镜里乾坤》共收集记人散文三篇,深刻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描绘了人们思想和精神世界的富足改变。我为什么会说《三叶草》与杨老师的其他作品给人的感觉大不相同呢?《三叶草》这本散文集虽分为四辑,用了极自然的手法为我们描述了平凡的乡村生活,脱贫攻坚的工作,耐人寻味的人文历史,是杨老师创作的一次精粹集结。文章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杨老师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再现了他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质,他的坦率真诚,为文的平易诚恳,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拜读他的散文你会更好地理解真善美。心灵会得到净化,是一份醒脑的良药,一碗心灵的鸡汤。所以在我看来,《三叶草》更多的其实是杨老师及一个时代的光阴故事,也是杨老师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忽然之间,我想起了梁晓声先生写《领略赵忠祥》那篇文章当中的一段话来——

那段话的大体意思是:“我认为,了解一个人的可靠方式,最好还是读一读他们记载自己成长经历和对世事人生发表自己感想,感受以及种种感慨的作品。”在这一点上,文如其人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根据。人们可以借其小说粉饰自己,包装包藏自己,但是散文,随笔,杂感这些文章,却堪称人们自己心灵的镜子。小说大多是人们为别人而创作,别人为自己而阅读的东西。散文,随笔,杂感,却往往是人们受自己的情绪所左右,为申明自己的主张,表白自己的心迹而写的,是最大程度地摆脱了创作意识的精神产物。

可以说,《三叶草》里面有杨老师人生的履痕,有对生活的思考,有对亲情的展现,有对乡情的怀恋。杨老师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用清纯的文笔,叙说着心中的爱憎,没有哗众取宠,没有虚张声势,自然朴实地表达心中集存的情憬,有一种平淡的美。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旅行。人生也好,社会也好实际是放大了的旅程。因工作关系,我的老师近几年来有机会去领略外面的世界,凭吊历史遗迹,领略风土人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他所到之处,绝不空手而归,名山胜水给他的生活留下了彩色的一页。画的山水,歌的岁月,是他人生的阅历与体验。如今他把它们结集出版,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他的心灵历程和生活的精神世界老师是勤奋的,用勤能补拙这四个字概括他的写作很是恰当。灵感来时就是通宵达旦也要把作品写出来。大凡弄文笔的人都知道,写作既要几分灵气,更需要几分傻气。可能正是因为道路崎岖,反而激起了这些傻子的勇气和志气在不断遭受挫折和冷遇之后仍然从事这个迷人而且费力苦差。我的老师短短几年内出版四本书,《铺子弯那些事儿》《情满鸟江》《菊花开》还有《三叶草》,编剧《坚队长》《村支书》,这种对文学事业的追求,让我油然而生敬意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7409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