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苗岭乌蒙山变平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高致贤    阅读次数:18541    发布时间:2023-05-27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黑锅”,贵州人不知背着多少年代了!贵州人苦苦地挣扎在这“三无”的重压之下,多方寻找着产生“三无”的历史原因,思考着如何甩掉那“三无”的作为……多少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山高地不平,雾雨天难晴,交通受阻难营生;欲将三无变三有?苗岭乌蒙路拉平!

作为贵州土生土长的我,也和生长于贵州抑或外地到贵州来工作、生活的人们一样,承受着这“三无”的重重压力!因此,历史“三无”重压下的人们不得不思考怎样为咱们贵州人“减压”?

在思考怎样为我们贵州人减压的过程中。鄙人不才,也于上世纪70年代在《贵州日报》发表的诗歌处女作《彩船载宝飞行前》,开篇就说:

“谁说贵州是穷山,

我爱贵州山是船,

煤铁粮棉藏舱内,

停泊茫茫云海间,

高原神舟载宝船,

待我起锚数千年,

共产党挥手指航向,

彩船载宝飞行前!

反映出当时贵州的人们已经有了念“山字经”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发展,贵州的广大干部群众逐步领悟古人刘伯温的“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和周恩来总理“贵州必定后来居上”预言;随着贵州县县通高速公路,乡乡通柏油路,又是公路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的交通运输大发展,加快了全省的脱贫步伐,迈步致富奔小康……

贵州高速公路天翻地覆的畅通,带动经济开发的迅速发展,一时难以言喻,但我有一次亲身感受可以说明县县通高速,可以加快经济建设的速度!不是吗?

某年我回乡探亲期间,一家三代自驾从大方出城上高速,先就经过云龙山、公鸡山、九龙山和油杉河谷一带的高山深谷地域;以前,仅仅这段不到100公里的山路,汽车就得爬行四五个小时。那一带的山有多高?谷有多深?用数字表达是很枯燥的。民间流传着很多真实故事——

张三李四两亲家,分别住在油杉河两岸的山头上,两家人对门对户,可以口头话。一天,张三在自家门口问对面的李四有没有斧头锯子?李四问他要斧头锯子干什么?他说借来打个猪食盆。他早上起来喂猪,忘记用索子拴好猪食盆,小猪一下把猪食盆拱滚下山去打破了,要打一个猪食盆

说完,张三就动身到李四家去借工具。李四听说亲家要过来,马上推豆腐等他。当张三下谷底,上山到李四家,李四家的饭菜早已做好了。张三匆匆吃了饭,立即拿着工具返回,到家时天已黑了。这种地方,大概就是所谓地无三里平说法的由来吧?话说回来——

当天我们出大方县城上高速公路,一路逢山开洞、遇谷搭桥、桥洞相连,昔日的高山深谷已经变成一马平川,自驾小车轻快地奔驰于杭瑞高速公路上,一个多小时就到了金沙县城。

金沙是我们大方的邻县,以前我孩子在遵义市工作时,我从大方乘车到遵义,途中就要经过的金沙县清早从大方县城上车,途中不堵车,天黑了才能到达遵义。现在我们刚刚过了金沙,转眼就到遵义。到遵义看到路标,去成都也不远了。

这又令我不禁想起我几次送孩子去成都读大学时的行车之难:从大方乘汽(客)车到贵阳8小时,从贵阳乘火车到成都24小时,汽车火车正常行驶也要32小时。现在从大方到成都,只要几小时。早上从大方抓起鲜鱼去成都吃午饭,以前想都不敢想,而今竟然成了现实!

古代没有公路,人们只能走马观花,因而在中国这个大花园里,有诗人留下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名句。祖国河山美如画,人们常用青山绿水来形容大自然之美

而今东西南北高速通,自驾轿车画中游,山上是青青世界,谷底有绿水长流,徜徉于青山绿水间,身心驰骋美美中!在祖国大西南崇山峻岭的高速公路上自驾游,眼前重丛青山连绵不断,起起伏伏比海浪壮观;桥下清清流水汩汩长流,九寨沟似的油杉河等美丽无比的河、沟就藏在深山里。我们一路行行走走、观观看看,意外观赏到许多旅游区之外的大好风光!美哉山区,快哉高速,两者结合,美不胜收!当天晚上住赤水市的土城区,参观红军四渡赤水的红色文物展览。

第二天,我们经过一段几十公里的山村公路去到四川省泸州市的白沙镇,参观红军领导开会和写文件的地方;然后经毕节市的七星关区,于当天下午7点钟到大方县六龙镇我的老表嫂欧阳芬家吃晚饭。老表嫂问我们这两天跑了多少路,看了哪些地方?

我说:这两天行車一千多公里,游览了贵州的毕节、遵义和四川的泸州两省三市的不少县(市)乡(镇),一路上,观看了很多很好的自然风景,参观了不少人文观。

但是,我们重点游览的是贵州省赤水市的大同镇和习水县的土城镇,四川的白沙镇,这些都是红军长征驻扎过的地方。土城镇又是红军“四渡赤水”的出发点。虽然,我们去的时候四川泸州还没有通高速公路,但为了参观红军驻过的白沙镇,我们还绕道从那里上大纳公路回来。

听我说了这些,我那一向乐观、年近九旬的老表嫂哈哈一笑,带着三分惊讶七分幽默地说:“天!你们两天跑了一千多公里,还看了那么多好玩的地方!好脚杆劲!好脚杆劲!怕阿山梁子都挨你们踢平了!”

我说:“不是我们踢平的,是工人师傅们用机器在山梁子的腰杆说穿个洞,在山沟沟上搭座桥,修成又平又直的高速道路,不像以前的公路那样弯来拐去、爬坡下山的了!年轻人些开小车,有些地方,一小时要跑百把公里!高速公路把我们贵州山变平了”

老表嫂一笑:“喔,我还以为你们会飞嘞!”

我说:“老嫂子还在幽默得很嘞!”

年轻人们无不骄傲地说:我们贵州都县县通高速公路了!

此时,一个大学生出口成诗:“高山大树青,低谷绿水深,高速公路穿山过,乌蒙苗岭山变平!”

有人发出一声“好一个‘山变平’!”我就不禁鼓掌,大家也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注:本文已由《贵州交通文苑》2023年第一期发表。

 

 

(编辑:蜀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42377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