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四渡赤水则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恢宏篇章,四渡赤水出奇兵成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真实写照,成就了毛泽东平生得意之笔,彪炳史册,名扬中外。赤水是革命老区,因当年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而名扬中外,而当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除三渡的茅台渡口外,其一渡、二渡、四渡的元厚、土城、二郎滩、淋滩、九溪口等主要渡口都在原赤水县境内,著名的元厚夜袭战、黄陂洞战斗、复兴场战斗、青杠坡战斗都发生在赤水地域,正因为黄陂洞战斗、复兴场战斗、青杠坡战斗以及周边地区箭滩场战斗均告失利,最终导致党中央放弃了红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汇合的战略计划,开始在元厚、土城一渡赤水,由此拉开“四渡赤水”恢宏篇章的序幕。为方便记忆,特用1至8数字歌谣解读《红军长征在赤水》。
歌谣词
一
一路方面军,长征赤水境
二
两军团先锋,分路往川南
三
三渡赤水河,功勋耀千秋
四
四日急行军,遵令到赤水
五
五场行进战,决择皆艰难
六
六天围追堵,西渡赤水河
七
七地红军渡,渡渡显战功
八
八处省文保,血脉永留传
歌谣解
一路方面军 长征赤水境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举世文明的遵义会议召开,会上讨论了红军今后的行动方向,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改变黎平会议先以黔北为中心,再去川南创建根据地的决议;根据红军来到黔北后所了解的情况,以及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一致决定红军北渡长江,到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
1月19日,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离开遵义,以红一军团为右路纵队,红三军团为左路纵队,红九军团、军委纵队及红五军团一部为中路纵队,红五军团为全军后卫向北开进。
《中国共产党赤水历史》第一卷62页。
1935年1月20日,朱德致电各军团《关于我军二十一日行动的部署》指出:“我野战军应迅速向赤水及其附近地域集中,以便争取渡过赤水的先机,在必要时并便于在赤水以东地域与追击和截击的敌人的一路进行决战……”
中央文献出版社《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军事电文选编》第90页。
两军团先锋 分路往川南
1935年1月20日《中革军委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丁)实施计划:1、右纵队,一军团A任务:迷惑抑留綦江、合江之敌,驱逐和消灭温水、鳛水黔敌,并迅速夺取赤水、纳溪……”
中央文献出版社《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军事电文选编》第86-87页。
1月24日,红一军团前锋经三元进占赤水土城(1965年区划调整归习水县);25日,红一军团进驻猿猴(今元厚),主力部队分兵两路向赤水县城挺进:红1师沿赤水河右岸大路向古葫(今葫市)、旺隆方向前进;红2师从猿猴场下游约5公里的陛诏渡河向丙安进发。
《中国共产党赤水历史》第一卷65页
1月25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九军团归入右路纵队,暂由红一军团指挥。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的率领下,经程寨、大白塘、石堡寺,下午占领习水县城官渡(今赤水市官渡镇)。1月26日,红九军团从官渡出发,沿习水河边大道向四川合江县推进。
《中国共产党赤水历史》第一卷71页
三渡赤水境 功勋耀千秋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有三次“渡河”在原赤水县境进行。
1月28日晚,鉴于青杠坡战斗伤亡较大,形成对峙处于不利,中革军委当即果断作出放弃原定赤水地域北渡长江的计划,改从土城西渡赤水河进入川南。指出:“我野战离接触之敌,西渡赤水向古蔺南部西进。”政治局和中革军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撤出青杠坡,改变北上行军路线,避开强敌。29日凌晨,中革军委向各野战部队发出《行动部署》,红军大部队分左、中、右三路,从元厚、土城向西渡过赤水河向古蔺开进,即“一渡赤水”。
2月上旬扎西会议,中央政治局作出“回师东进,再渡赤水”决策。红军先头部队抢渡二郎滩,成功掩护部队于2月18-20日3天内,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
3月20日17时,朱德总司令达《四渡赤水河行动部署》命令。21日晚至22日晨,红一军团在淋滩,红三军团在太平渡,红九军团在二郎滩,中央纵队在九溪口,一夜之间,秘密神速地“四渡赤水”,成功把几十万追兵甩在北岸。
——《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第一卷第三章第四节“四渡赤水 出奇制胜”87页至89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