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中国的近代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伟大进程中最壮丽的历史画卷和宏大诗篇之一。几经辗转到贵州的中国工农红军,跟当地人民所发生的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给当地百姓所留下的一首首永不磨灭的璀璨华章,通过当地人民口耳相传,经过文人墨客的多次加工再创造后,一系列英勇战例早在我脑海里铭刻于心,并永远不敢忘怀。
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转战到贵州的时间并不长。但这支人民武装力量所到之处,都沉重地打击了云贵高原上的反动势力,特别是统治贵州多年的“双枪兵”,只要听到红军从东边杀来,便纷纷望风而逃。正是红军的到来,解放了一直以来被“三座大山”压榨的农民,纷纷唤起了当地农民的革命觉悟,点燃了革命火种。因此,这支穿着破衣烂裳打草鞋的人民军队很快赢得了贵州广大人民群众由衷的热爱和拥护。于是,贵州人民便自发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去保卫革命果实、去支援红军革命事业;并自觉用自己的骨肉去充实革命队伍、壮大革命力量。在军民历次共同战斗中,曾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例如,红军转战到镇宁县弄然村时,不仅没有跟当地的布依族武装卢瑞光队伍发生冲突,红军的高级将领还跟卢瑞光结盟,红军为此留下部分干部和伤员帮助卢瑞光建立起当地的少数民族政权。当红军大部队西进云南,强渡金沙江一路北上抗日后,那些留下来帮助卢瑞光建立地方政权的红军指战员跟卢氏队伍一道,仍在为反抗封建势力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这支留下一部分红军指战员的队伍和弄然村的革命群众一道,仍为着中国革命拼尽自己的最后一滴血。
这一桩桩英雄事迹,不但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暗淡无光,反而在口耳相传中,形成了越来越生动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在街头巷尾、千村万户间不胫而走,成了鼓舞贵州人民群众继续战胜黑暗,争取光明的强大精神力量。于是,我等便很相信,直到今天,乃至久远的将来,这些民族团结的英雄事迹对于我们伟大祖国及其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必然而且仍将起到深刻的教育和鼓舞作用,是广大学生和人民群众学习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当然,红军过贵州进镇宁,在弄然村跟卢瑞光结盟,展现民族团结的英雄事迹,仅是红军长征过贵州一系列故事中一个不起眼的小故事而已,但它所反映的战斗生活确实很丰富。其中很多故事所涌现出来的红军战士那气吞山河、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实在让人感动。可以说,在一系列红军过贵州故事里,有智勇双全、指挥若定,而又平易近人、身先士卒的各级指挥员;还有奋不顾身救护与隐蔽红军伤员的革命群众;以及一旦觉悟便立即抛别骨肉投身革命队伍的热血青年;甚至还有豁出身家性命也给红军带路和探报敌情的耄耋老人,有同仇敌忾、不甘落伍、冒死救助并极力支援红军战斗的妇女和儿童------这诸多的英雄故事和传说,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历史画卷,再现了那个火红年代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特别是彰显民族团结的英雄事迹,是任何一个高产作家的创作都无法取代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代共产党领导干部所承认的。连党的领袖也曾说过,人民群众是具有着无穷智慧和创造性的。因为无数传说故事的作者,很多人都是名副其实的“不识字的作家”。但当老百姓反复讲述他们所热爱的这些英雄事迹的时候,“作者们”为了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往往有意无意地对红军与老百姓的故事,特别是红军过贵州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团结故事都多多少少做了某些渲染、夸张和提炼,甚至有时候还赋予它们某种程度上颇具神话般的感情色彩,使得故事中的人物更灵活,境界更高远,意义更深刻,趣味更隽永。于是,笔者不得不如此认为,这种在群众中以集体和社会的诸多方式,自然而然地进行着(而非个别人有意识地、人为地)的艺术加工,完全符合人民愿望和民间口头文学的产生、发展的规律。作为传说故事,这种继续不断的艺术加工非但允许,而且还是诸多的英雄故事。在这种地方,除了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基本情节必须力求符合历史真实,决不允许杜撰歪曲。其余只要它跟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不相抵牾,就要注意它符合于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有机统一的原则。自然而然我们都尽可能地保持它的朴素浪漫主义原风原貌,而不苛求一切故事情节必须具有历史真实性,以至于乱挥刀斧。尽管这样,红军过贵州时我党执行的民族政策是真实的,因为,很多史料都有其历史依据,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生活真实性。
总之,自从红军实行战略转移,特别从湖南通道县转兵以来,红军攻占黎平,率先打通贵州的东南部大门起,就开始跟贵州的少数民族“谈心”。广大的贵州人民于是不仅亲耳听到,还亲眼看到,红军每在贵州打一仗,都靠当地的老百姓支持,特别是贵州境内的布依、侗、苗、彝和仡佬等少数民族都曾跟红军或多或少的接触。红军每走一步,都是在得到各民族的支持和帮助下,才轻而易举地赶跑压在广大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最终取得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可以这样说吧,红军过贵州,如果我们伟大的党和各级指战员未能很好而又灵活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三万多红军是不可能很快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最终胜利地到达陕北,进而完成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条世界罕见之行的。更无法看到这条路确实是考验全体共产党和广大指战员的呀。
(编辑:黔州)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