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烘篮儿(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陈丽荣    阅读次数:21100    发布时间:2023-05-09

烘篮儿

 

母亲生病出院,于家静养。趁着节日的空档,忧心的我归心似箭,飞回了阔别已久的老家。忙碌的父亲刚从茶田打药回来,衣服裤子浸润着农药的味道。按照惯例,清洗过后,我拎起衣裳信步走到堆满杂物、通风条件甚好的三楼进行晾晒。路过转角,一个历经沧桑、满布灰尘的烘篮儿映入我的眼帘---它静静地躺着,仿佛无声的诉说着流逝的岁月,断线的蛛网散布竹条空隙,迎风摇曳,提篮的把手历经岁月的打磨,失了光泽,底部的小铁盆失去原始颜色,露出灰白的铁皮。此刻,有关烘篮儿的记忆像卸闸的洪水弥漫开来……

小时候,我们在离家7里开外的甘溪小学上学。甘溪小学,坐落在皂角湾村大山脚下,临近一汪清泉,教学大楼是400来平的瓦房,设有学前班、1-5个年级等6个教室、1间教师办公室、1间杂物室,还有1间偏房作教师食堂。彼时,教学设施条件不好,木质窗户外惯用塑料薄膜覆盖,一小片泥巴平整的土地就是操场了。通往学校的小路,临近田埂和沟渠,终年流水潺潺、泉水叮咚。路很狭窄,没有硬化,石板、泥土、杂草相间。学校没有接送孩子的校车,没有营养免费的午餐,没有降温取暖的设施,有的仅是陈旧破烂的长桌长凳。

暖和的时节,我和小伙伴们学习、嬉戏,时间在指缝中悄然流逝,飞短流长。但冬季,确是极难熬的。教室空间大,人数少,二十来个小伙伴,空唠唠坐在高而狭长的条凳上。呼啸的北风,极具杀伤力的透过塑料薄膜,直捣我们敏感的神经。加之没有午饭的支撑(为节省粮食我们只早晚各吃一顿饭),热量不济,透心的凉意挥之不去。好不容易熬到下课,脸冻麻了,脚冻僵了……唯一助我们抵御严寒、继续学业的神器就是这看似简陋但能量强大的烘篮儿了。烘篮儿,顾名思义,烤火篮,竹制而成,底部垫上小铁盆,放上几节燃好的木炭。提起把手,快速顺时针旋转,木炭便借着风力迅速燃烧,发出“兹…………”的声响。我家的烘篮儿,结实耐用,是母亲特意央求堂舅为我们兄妹编制的(堂舅是一个会编制簸箕、筲箕、筛子、背篓、竹篮等竹制品的高手)。每每冬日凌晨,黑色的夜幕还未完全退却,母亲就在此起彼伏的鸡鸣声中起床了,她升起火,炒好饭,煮好猪食,燃起木炭,为我们备好一日所需。吃饱饭,我们兄妹俩就拎上热烘烘的烘篮儿,挎上母亲缝制的布书包,踏着皑皑白雪,直奔遥远的学校。走路累了,靠在路边石头上歇歇,贴在燃有热量的烘篮儿上烤上一烤。

校园里,多数同学都会带来自家的烘篮儿,大小不一、样式不一,记号不一。上课的45分钟时间里,烘篮儿静静伫立,一字排开,默默散发热量,伴我们一道徜徉知识的海洋。下课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提起自己的烘篮儿,聚集于教室门外,使劲绕一绕,烘篮儿里的炭迎着流动的风,噼里啪啦燃烧起来,火星、炭灰与空气沸腾、交融……挑火,加炭、聊天、打趣,一道冬日独特风景。依稀记得当年冬日的一段小插曲---有一年,我们因打理不善,烘篮儿里的火火种熄灭了。思来想去,只能去有专人管理、极少熄灭的教师办公室借了。顽皮的我们,趁人不备轮流溜进去,把一盆熊熊燃烧的炭块瓜分完毕。短短时间,一盆熊熊燃烧的炭火突地消失,管火师傅百思不得其解。事情泄漏后,我们理所当然地成为老师严厉惩戒的对象。被罚守门无地自容的我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不提前告知的取就是偷”---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教导犹然在耳。

后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我们从偏僻漏风的村小搬到了位于集市、崭新明亮的镇小。教室,配备了电暖器。而今,曾经的电暖器变成了空调、地暖……取暖设施更新换代,日渐高档。我们的奢想已然化为现实。

烘篮儿,陪伴我度过了苦难沧桑的岁月。纵然使命终结,却开启了祖国繁荣富强,我们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2151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