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找回失落的故乡
信息来源:    作者:唐秋桐    阅读次数:4601    发布时间:2013-08-28

我们失落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乡,而是新生一代的孩子,更是新生人类的思想和情爱!

——作者题记

有人说,乡情是一支清远的牧笛,悠扬而深远;有人说乡情是一个古老的神话,美丽而动听;有人说乡情是一坛老酒,醇厚而清香。故乡在我心中,乡情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与爱!

我们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乡:它芳草鲜美,落叶缤纷;土地宽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它宁静平和,悠闲惬意;它勤劳俭朴,有礼有节;它亲切熟悉,温暖朴实;它春耕秋收,从容不迫;它讲脸面,有诚信,讲良心,有孝道,古道热肠,信奉最朴素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它也许贫穷,但有志气;它也许偏远,但很自然,它很淳朴,但仍然其乐融融。它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田,山是青山,水是绿水,泥土清香,生气盎然。

这样一个故乡,在我们记忆的深处,在我们理想的彼岸,是我们精神的归属,灵魂的港湾,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想要回去的地方。

然而,不知是什么时候,我们渐渐失去了故乡?

田野荒芜了,房屋倒塌了;乡间小路,变成了高速公路,传统的村落,变成了统一规划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脚步已经很快了。以致每次回家都有找不到家的感觉。原本熟悉的房子拆了,熟悉的数木砍了,熟悉的行人道变了。难怪有人说:现在回家都需要带地图了,而且带上地图也找不出从前所留下的脚印。

即使身在故乡,也找不到故乡的感觉了。记忆中有着光滑的老树杆、砖石垒砌的鸡窝、果实累累的丝瓜架、田里的金灿灿的稻谷、地里飘香的西红柿,一切红红火火,如今都已经消失了。整个村落,已经没了活力,而是残缺的、过于安静的。当你满怀希望回到故乡,却找不到这些记忆中的坐标,那样的故乡还是故乡吗?

故乡说起来很抽象,其实不过是一个具体的细节,一个能够让你想起来觉得温暖的地方,一个承载了我们美好童年的地方,一个会让我们想到“落叶归根”的地方。

留在故乡的,年老的,成了没有儿女的父母;年少的,成了没有父母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奔向大都市,那个被称之为故乡的地方,成为了空壳。

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没有故乡的人是孤独的。谁能对故乡的失落坐视不管,谁忍心看昔日故乡变得荒凉不堪,空空荡荡?故乡是我们血脉的发源地,是我们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不管是游子还是留守者,都对故乡有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报效故乡,让故乡的老人晚年安康,让故乡的孩子快乐成长,让故乡的田野生机勃勃,让故乡成为我们的父老乡亲繁衍生息的温暖家园。每一个人都应找回故乡,让故乡成为我们的心灵港湾,成为我们的美丽乡愁,成为我们一次次向远方出发的坚强后盾。

我的故乡—宜宾,位于四川省南部,处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汇流地带,是一个人口才539万多的三线城市,面积仅55.14平方公里。但他早以盛产“五粮液” 而闻名于世。

宜宾,我的故乡。对于生我,长我的这片土地,我心中充满着无限的情与爱。因为它承载着无数的回忆和过往,作为这片沃土养育大的儿女,对故乡的眷恋永远是无止无尽的。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传递着我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

离别故乡已有二十多年了,往事入目,历历再现。

昨天老家来电话:“今年收成不是很好,几年都没下大雪了,加上去年到今都是干旱,有很多虫子飞来飞去困扰着乡亲们的生活,加上高温天气,最高达40°,乡下也很难生活,要不要给年迈的父母房间加装空调,好过完这个夏天?”

我想这是个好主意,多年来,我一直要父亲来东莞与我们一起生活,都被他老人家给拒绝了。只有母亲来与我们生活了一小段日子,最后因一直挂念着故乡的亲人和几间老屋,没多久就回故乡老家与父亲一同生活去了。我每次回家,一提起这事,父亲总是说不方便,其实我心里知道,年迈的父亲,主要是他那些年的劳苦累出的毛病,老年慢支使他不方便而也,可我们做儿女的能说什么吗?再怎样都是自己的亲人。本应不弃不离的呀!没想到,这次他们会有这个想法,我高兴的立马而又爽快地答应了。

可当我静下心来一想。如果我不是每天都要上班下班,安心在父母身边,该有多好。如今的我们这些人,啥都不缺,缺的就是这“忠孝”两字啊!这该怎办么呢?想着想着就想到我离开家乡的那个秋收的季节。

那是个成熟的季节,最具风味的瓜果儿纷纷走进农家小园。金黄金黄的玉米成熟了,成块的地瓜从泥土里翻出,麻麻点点的花生一串串的排放在田间,红艳艳和沉甸甸的高粮穗儿在风中摇曳,饱满丰硕的豆荚儿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不定的光彩,瓜果飘香:那真是一个令人心醉的时节。

我和几个朋友在僻远的田地间筑一座泥炉,从邻家的庄稼地里摘一把豆,偷两块地瓜,抱回三两穗玉米,收拢一些干柴,我们几个就围在一起,边看小人书边有滋有味吃这些刚刚出炉的香脆爽口的收获,随手找一两块地瓜,或一小捧黄豆,再或一小把玉米粒,那香喷喷诱人的味道立马会俘虏所有的味口。有时弄得嘴唇黑黑的,一个个还喜笑颜开,那真是一段最心旷神怡的人生经历。

如今想起这些经历,若非文人墨客,这种宁静致远的雅趣是断断享受不到的。特别是那种撩人的香味和田野的恰静。

故乡,其实就是一种遥远的梦幻,那些酸酸甜甜的回忆中总要与美味相牵相连。

人走得再远,飞得再高,在内心里都不会忘记生他养他的故乡。故乡就像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把最初的伦理道德和社会人生观教给了自己。不论你承认不承认,在你打拼了一生的征程中,到了最后还是感觉这世界,只有故乡的人才能告诉你很多人生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人是离不开自己的故乡,一个人无论在外漂泊多年,还是打拼多年,到了最后,都得回到自己的故乡。故乡像一位淳朴善良的母亲,无论你发多大的财,做多大的官,到了老家,你依然是以前的狗娃子,毛娃子。假如是你没有发多大的财,或者是没有做多大的官,但是,故乡这位慈祥的母亲仍然会宽厚的接纳你,甚至为你抚平心灵的创伤,让你慢慢品味乡村的幽静和泥土的芳香。

是啊,每个乡村总是包围在一片田野里,广阔的土地,高远的天,高大古老的树木,春生秋枯的野草,一年一收的庄稼,还有那先辈馒头似的荒坟,这些都足以抚平你那骄躁或者失落。故乡的博大也许会让你产生一种幻想:自己还是那个出门前的孩子。

离开故乡这么多年,可是有时在梦醒后或者一个寂寥的夜晚就会想起故乡的村子,想起村子里的乡邻。我的老家在村子的什么位置,然后我的东邻,西邻,再紧接着是哪一家和哪一家,前面山坡排完,就是后面山坡上的独立户家,我脑子里就像过电影一样的回放。有时我感觉我对故乡村子的熟悉就了如指掌一样,过去的涝池、水渠、小溪、米厂、一花一木、一山一房等等。只要是自己玩过或者劳动过的地方都会熟悉如地图一样。而对于熟悉的乡邻的脾性,容貌,言行举止,似乎又都历历在目。

我常年在外,回故乡呆得少,这使我总感觉欠缺故乡什么似的。也就像我欠缺对父母的孝心一样,心里总是空荡荡的。然而在我每每回到故乡村子里时,那些我熟悉的大爷大伯叔叔婶婶都会温情的问我什么时候回来。在我逢年过节给他们拜年的时候,他们又都会记着谁谁还没有回来。不知在外的人儿记得不记得故乡村子里的大爷大伯叔叔婶婶,然而故乡村子里的大爷大伯叔叔婶婶还念叨着自己。

微风彩蝶翩翩去,绚丽群蜂纷纷来。每当春天来临,轻风微微,细雨丝丝,故乡大地,颗颗李树、梨树上开满了美丽的朵朵小花,密密麻麻,好看极了,空气中飘着花的香甜,天南海北的蜂客,全云集在故乡的小村,蝶飞蜂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到夏秋季节,故乡处处飘着李香和梨香,满树随风扬,村头、路边,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一树树成熟的李子和梨子把树枝压弯了腰,置身林中,如临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而对于生活在城市里多年的人们,常常在聊天时,感情上却流露出好像永远也找不到生活在故乡村子的感觉,大家好似都像是一片叶子一样,在空中飘着,不知落到何方。有很多的人常常生活在一个小区里,低头不见抬头见,但大家平日都忙忙碌碌的,从来没有像在故乡村子里那样可以随随便便串串门子,聊聊家常,借借东西,大家彼此的门都是紧闭的。而有时人刚刚熟悉了,却不长时间就又搬迁走了,在城市里有时就像候鸟一样,迁来迁去,没有定着,每个人都是为了生活,可故乡人的生活又大不一样。他们有亲情、有邻爱、很健康、懂人生、有情谊和有着几千年的民族风情。可这都市的生活,好像失去了什么?根本就没故乡的那种情与爱!

在乡下,吃着纯洁的菜蔬和时令瓜果桃李。沐浴着和风细雨,如上班族那样上地劳作,不同的是暴雨大雪狂风的天气,上班的还要上班,而农人们则可以自己做主,在自家的床上睡到自然醒,或者睡饿了吃,吃饱了再睡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皇粮国税不交了,国家还发粮食补贴农资补贴呢,盘古开天地以来哪有这样的好事啊!在故乡的农村,空气清新那是自然,最令人舒坦的是只要谋划好,想吃啥自家的地里就有,时令菜蔬、果木是少不了的,随摘随吃,那个新鲜是都市里的任何保鲜设备所不能企及的,荤素皆是自家所产,不害怕有啥添加剂或者激素之类的。农闲时节了,走亲串友,那份亲近那份淳朴,你只有在那时,故乡的农村才能体验得到。

于是,人们就留恋故乡的村子,村子温厚得像慈祥的母亲一样,始终都惦记着漂泊的游子。哪怕就是一个人或者一家人全家都扎根在了大城市,故乡村子也似乎还牵挂着我们。

故乡啊!你是我的情怀。我忘不了,门前那青草和池塘里的蛙声;也忘不了,故乡的蝉鸣和蛐蛐弹奏的乐章;更忘不了的是夜灯下母亲的身影和父亲那一口浓浓的乡音。

故乡真是一个人永恒的起点,也是一个人飞不出的天空。故乡更是一个人一生都忘不了的根。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77718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