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十六个石榴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张永利    阅读次数:13781    发布时间:2013-12-12

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十月,很美,十月的北京更美。记忆中,那是一个让我很难忘怀的十月,那是一个厚重的不一样的十月。

昨夜的无眠,让我翻开了陈年的日记,也让我翻开了1995年的那个十月.....

叮铃、叮铃…我急忙抓起了电话,“喂,您好!.....我是八五五驻北京办事处......告诉您小张同志,你们的申请林老已经同意了,接见时间就定在11点45分,你们开始准备吧:说完王秘书就把电话挂了。”

此时已是11点10分,我正准备吃饭了,看来一切都需要停止,急急忙忙走进办事处传东书记的办公室。此时的心情,既忐忑又万分激动,因为是第一次安排这样的接洽,没有经验,总觉得没有十分的把握,生怕漏掉某些环节而误了农场的重任。因为,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接见,这是要和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夫人林佳楣的接见呀!

车,行驶在长安街上,车里的我手心攥出了水。说句心里话,长安街我不知走过多少回了,几乎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但今天总是有着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心情,不由自主地将手握在了传东书记的手上,脸上露出了平时那种少有的喜悦和兴奋。

十月的“长街”花团锦簇,争奇斗艳,是花的海洋,是鲜花舞动的长龙,更是鲜花雕刻的祝福。伴随心情的飘然,“长街”的美景一一走进我的眼帘:“三峡大坝”的全貌、“布达拉宫”的辉煌、“青藏铁路”的穿越、还有那“神舟飞天”的梦想都浮现在眼前.....鲜花雕刻的“长街”啊!精湛的不能再精湛,鲜明的不能再鲜明,它绘画出了中国未来的美景.....

这一天很突然吗?我在心中问自己,说不上这是一种“沉重”中的喜悦还是一种喜悦中的“沉重”。

车子慢慢地驶入“南长街”口至“中南海”那段神秘路程。

这是我第二次走进“中南海”了,心境却是截然的不同。车在警卫的指挥下,从“中南海”的东门驶入一个院内停稳后。透过车窗看到一位已是71岁高龄但精神矍铄的老人在王秘书、熊秘书等人的陪同下,步履健朗地走出客厅来迎候我们了。

“欢迎!欢迎‘北大荒’来的客人”林老紧紧握住我们的手说。

“您好!打扰您了林老,能在百忙中接见我们,我代表‘农垦八五五人’感谢您老呀!”(办事处)传东书记随后说。

短短的几句问候,先前的紧张已没了大半了。

落坐后,还没等我们说明来意,林老就先说:“北大荒好呀,艰苦的日子过去了,北大荒有今天的发展,靠的全是‘北大荒’的拼搏精神。可惜呀,我和先念同志都没有机会到‘北大荒’去闯一闯了!”。说着说着,林老和我们大家一起都笑了,感觉到谈话的气氛也全然的放开了,此时就像在一起“唠家常”。

看到林老依然精神爽朗的样子,我们更是认真地听着,仔细地记着,恐怕错过每一个细节。

林老喝了口水停顿一下,接着又给我们讲起,她和李先念主席革命的故事:

从1929年投身革命开始,率部西渡黄河到血战河西走廊;从黄麻起义到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西军失败后,先念同志率余部翻越祁连山,穿越戈壁滩,历尽艰辛到达新疆;又从“文革”期间,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协助周总理主持经济工作等等。

林老思路清晰、头脑敏捷地讲述着“南征北战”的革命经历.....讲的是那样的动听,那样的迷人。我们非常愿意倾听老一代领导人亲口讲述打天下的革命历史。

话峰一转,林老岔开了话题:“有一次在新疆,我和先念同志骑马路过一片豆地,停下马后我就拾了一抱黄豆回来,让炊事员磨好豆浆给孩子们喝,自力更生吗!你们知道那个时候条件非常差的,所以我就学医了,解放后一直从事医学方面的工作。喜欢孩子也是我的工作,在“妇幼保健”方面的研究、探索我是一点都不能怠慢呀,国家需要啊! 1993年5月,我亲手创办‘北京阳光儿童早期教育实验中心’是北京最早注册的幼儿教育机构。李岚清副总理还亲笔题词:加强儿童综合发展事业,为婴幼儿童造福”。

“是呀,阳光中心创办的宗旨:就是对1岁半至6岁正常儿童和特殊婴幼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早期干预的实验基地。其实孩子一出生教育已经晚了三年了,现在算是补救吧.”林老很认真地说着。呵呵...自己都被说乐了,还逗的我们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昨天,你们送给“阳光儿童早期教育实验中心”的大豆、富硒粉就很好、很珍贵呀,东北的黄豆都是出了名的好,我在这里感谢了,谢谢“北大荒”人民的厚爱。

“不诚敬意呀,就一点点。”在旁的传东书记插话说。

林老笑了笑,客厅内一时静了下来,谁也没有多说一句话,更不愿在此时打断林老的思路。

一会儿,王秘书在林老耳旁暗示谈话的时间到了,但看得出来,林老思绪万千。说:“‘北大荒’的客人是远道来的不容易,多聊一会儿没关系的......”说好了原计划30分钟,结果45分钟谈话还算结束。

此时,思绪万千的我,久久不愿离去,还在回味刚才的一幕幕,时间却是那样的快过去了。

临走出客厅时,林老仍是满面笑容,“很抱歉呀,没什么礼物送给‘北大荒’的孩子们。”随后,在王秘书的陪同下,健步走到院内的石榴树旁,并亲手摘下自己栽种的十六个粉红大石榴送给了我们。

“礼物”沉甸甸地,好重呀!它更像是一种寄托,一种希望,一种对“北大荒”这块黑土地上垦荒者的爱。我们带着这份厚重的弥足珍贵的“礼物”离开了北京,驰骋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

合上日记,我的思绪仍停留在十月—那个美丽秋天!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86274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