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走芭蕉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杨敏修    阅读次数:14544    发布时间:2013-12-09

早上9点,我们从县城出发,中巴车在元田上高速公路,风驰电掣般向北面驶去。车窗外杨柳依依,燕子在柳浪中穿行;田坝里油菜花凋谢了,菜杆举着青壮的果实;远山近岭一片葱茏,不时掠过靓丽的农家,大家无不为之陶醉。这时,有人已开始打觉了,我思绪的翅膀,却穿越时空,飞到了远方,去追寻那些零星的、有关芭蕉的记忆......

我曾经到过芭蕉三次。第一次去芭蕉,是在“撤并建”前,乡里没通班车,只有运煤的车辆往返。那时,单位只有辆北京吉普,出差和下乡,都轮不上办事人员。我和一个同事,先是坐班车到复兴,然后在当地找煤车。许多司机都强调安全,不肯搭载客人。费了好多周折,总算联系了一辆煤车,3个人挤在驾驶室里,摇摇晃晃到达目的地。饭后,抓紧办完了公事。晚上睡觉,是乡干部临时腾出的床铺。第二天一早,由乡领导安排,又搭乘煤车离开了。那次到芭蕉,只留下一点幽忧的感觉。

第二次到芭蕉,是97年的8月,由单位领导带队,我们一行4人坐着越野车,到乡里检查工作。记得晚上9点出去找夜宵,家家都关门闭户的。那次到芭蕉,逗留了两天,逛了芭蕉的街道,初识了当地的环境状况。总的印象是:芭蕉民风淳朴,地处边远,交通不便,街道凸凹不平,房屋破旧不堪,经济发展滞后。

第三次到芭蕉,已经是新世纪蛇年的4月下旬,参加县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在此之前,芭蕉乡在县城召开座谈会,针对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听取大家的意见。在会上,笔者了解了芭蕉的历史:自古芭蕉为娄化里管辖,受巴蜀文化的影响,该地重视文化,享誉播州;那里有经川南至芭蕉永兴场,到正安的古盐道。民国四年(1915)的护国战争,芭蕉顶箐为重要战场之一。民国三十一年(1942),受川东党组织的委派,一批地下党员,陆续来到桐梓的狮溪口、水坝塘和芭蕉开展工作,一直坚持到1949年全国解放。其中牟克波、周苹夫妇,在芭蕉开展地下党工作,长达半年的时间,给芭蕉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巴车在三元收费站出站,继续驶向北面乡镇公路。我无边的思绪,才慢慢回到了现实。时隔16年后,久违的芭蕉又要见面了,心中不知是忧还是喜?

车过羊磴,随车的正乾主任,临时当起了导游。一路上他讲解了城墙岩的来由,介绍了羊磴河水上盐道码头。每到一个景点,大家都停下来拍照。进入芭蕉,在正乾主任的指点下,大家看到了公路对面的古盐道,在陡峭的山坡上逶迤延伸,隐约幻化出当年盐夫和山民的影子。离乡政府约二三里的地方,大家再次下车拍照。站在老鹰岩观景台,经正乾主任介绍,可看见远处的“罗汉打坐、将军峙立”景观,以及谷底的大溶洞。对面山崖镌刻有“芭蕉”二字,气势恢宏,刚进入芭蕉门户,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摩崖每字达5米多,为邑人道耕先生的手笔。恰好这天道耕在场,自然找他合影的络绎不绝。到达芭蕉乡,时间过去了4个多小时,通乡油路缩短了县城的距离。回到以前,这150公里的路程,至少要颠簸七八个小时。

在芭蕉乡政府,乡里专门召开了座谈会,欢迎采风团一行。座谈会上,听取了王思信书记的乡情介绍,以及发展规划。此间,芭蕉中学退休的令狐正图校长,听说文联的朋友下来了,专门赶来看望大家,他几天来因感冒引起的烦闷,一下子就好了。同时,令狐校长向大家报了喜:去年芭蕉中学,中考升学率达到95%,被县委县政府、教育科技局评为二等奖,乡财政拿还拿出5万元奖励先进教师。

用过晚饭后,采风团宣布次日登顶箐山,余下时间自行安排。书协美协的朋友去了油村沟,为乡村旅馆创作书画。其他文友,参观了附近的文物古迹。 

“碉楼”,为李鸿清的旧宅,李曾任民国贵州省主席、25军军长周西成的军需官、狮溪区区长。房屋和碉楼连为一体,为当年的军事防卫设施;进门需登20多步石阶,院子全用规格的青石板铺成。如今房屋已经破旧,地面裂纹斑驳,仍可见当年军需官的气派。

“万天宫”,为一木房道观,已无神像供奉,见其窗棂雕刻,知其是清代建筑。此观60年代前曾数次遭遇火灾,大火至此均自行熄灭,乡人皆言神灵保佑。芭蕉街道改造时,政府将道观及周围土地,处理给一街民,附加条件是建房时不得拆除此观,负责保护文物。于是,万天宫得以再次保留,幸得益于政府的功劳。

芭蕉是石头王国,这里的石建筑和古墓很多。就说这“营盘”,它是街边一处石头建筑,为清代前的实物。房主唐开云,相传当过“乡约”,这官名究竟为多大官职,无可得知。“营盘”那道石门,雕工十分精湛,大门两边的石牌坊和横梁,每块石料都有上吨的重量。经受上百年的日晒雨淋,建筑至今未歪斜,不得不使人惊叹。可以看出,此“营盘”为个人私宅兼军事防卫设施。因此,房主的身份至今还是个谜。

文友爱科在芭蕉中学八年,我们4人结伴,专门赔他去旧地重游。不管在学校漫步,还是在街道上穿行,到处都有老乡在同爱科打招呼,使他应接不暇。一路上爱科不停地夸芭蕉人的淳朴厚道,真是离愁难舍哦。

在芭蕉街道转了两圈,我发现这里的面貌,确实发生了变化,砖混结构的楼房靓丽了,三纵三横的街道宽阔平整了,沿街的铺面热闹了。过去只有县城才有的手机、电器、摩托、汽修、美容、卡拉OK厅等店铺,今天在这里都能够见到。于是,我对芭蕉的陈旧印象,以及16年前的误读,都成了岁月的记忆。

第二天早上8时,采风团准备登顶箐了。早餐时,热情的厨房师傅,专门为我们准备了面条和油茶。据说芭蕉油茶源于仡佬族的民俗,习惯于早晚享用,能起到健体和提神的作用。以前盐夫上路,吃上一碗油茶,浑身就通泰有力。现在的村民,农忙时上山下地劳动,早上喝上一碗油茶,整天都不会感到疲倦。

上顶箐山有两条路,一条在芭蕉境内,一条在正安境内。那天,气候很好,连续的阴天放晴了,绿色群山像镀上一层金辉,欢迎我们的到来。采风团去了三辆车,通村公路极差,一辆车中途打滑不能前行,几个文友便打道回府;其它两辆车继续上路,我有幸成为了登山队伍的成员。

丰田车在颠簸的路上行驶,窗外是满目的青山。突然有人叫了起来,喊驾驶员停车,原来对面的“石人山”到了,于是大家下车观景拍照。久仰的石人山,原来是一根顶天立地的石柱,屹立于大山群峰之巅,大概有几十米的高度。一位文友已二度重游,他说 “石人”是个泛称,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哪个距离看:像仙人,也像棒槌;像刀鞘,也像灵芝;像武将,也像石笋。据说,大山深处还有另外一根石柱,那是石人的妻子;妻子回娘家渝南后一去不返了,就让这石人丈夫成了千万年的守望。这应该是对石人山最好的诠释。由此,我不得不感叹,远古的造山运动和冰川的嬗变,不但造就了芭蕉的沟壑纵横、坡陡谷深、山峦叠翠的地貌,也成就了这个美丽的神话。

队伍在山腰汇合了,这是公路的终点,路旁是个室内烤烟苗圃场,山上村民们正忙着栽烤烟。接下来,我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登山。这支队伍中,有古稀老人开泉先生,有步入花甲的道耕先生等5人,他们身体犹壮,宝刀不老;有以文联德斌主席为代表的青壮年,年龄在30至45岁之间,他们青春焕发,朝气蓬蓬;队伍中还有两位年轻女性,她们美丽而大方,毫无娇柔之态,为登山队伍增添了活力。在向导老杨的带领下,时而过沟跨壑,时而穿越山头,只见满山的灌木树,满眼的方竹林。离顶箐很近了,坡度到达七八十度,好像有意考验大家的耐力。气喘吁吁来到一开阔地,此处面积约200平米,大家即停下来小憩。路旁有两眼山泉,一高一低,流水叮咚,人皆舍弃手中矿泉水瓶,掬起山泉作牛饮。之前我曾有疑问,民国年间护国军的顶箐之战,官兵是如何驻防的?是如何解决生活用水的?这快平地和两眼泉水,也许就是答案了。

休息毕,我们继续向上攀爬,其实只一箭之地,顶箐的主峰就到了。这真是顶箐山吗?这就是三界山吗?许多人还不大相信。呆了一会,当你远眺近望,林涛在脚下翻滚,云海在天边浮动,你就会悟出先哲们的那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来。

海拔1700多米的顶箐山,其实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山头,只有从山顶这个小庙中,才能体察它的沧桑历史。史载,小庙为明代所建,称“顶箐寺”或者“三界山”寺,四时香火不断,每逢二六九月庙会时,朝山信士成百上千,香火十分旺盛。眼前的“三界山”寺,为石墙青瓦建筑,寺前立有古碑数块,字迹斑驳,无法辨认。瓦是山下背上来的,石墙为墩子石砌成,特别是门框门楣和挑梁,全是长条石构成,有的重达一两千斤,镌刻有花草人物,工艺精巧,栩栩如生。山顶无采石场,这些石料都来自离这几十米的山腰,可见当年匠人之辛苦。小寺曾遭过劫浩,在破四旧时期,被邻县的村民推倒,付之一炬。上世纪80年代,由两省三界村民集资,按原样恢复寺庙,有的挑梁已损坏,只得浇灌水泥构件代替,重塑观音菩萨等神位。寺内幸存古钟一口,铭文为“嘉庆十五年(1811年)六月吉旦,匠士钟明太”。新铸铁罄一口,有“正安新洲三界山,佛历二五四七年(2003年)四月”的字样。这是两省三界村民维护神祗、友好相处的见证。如今,寺内两位老居士是芭蕉人,负责接待来自各方的游客。喝了寺里的茶水,吃了自带的干粮,观赏了山上的风景;离开顶箐时,大家纷纷在寺里捐了“功德”,一十二十、三十五十不等。我知道,许多文友平时是不信宗教的,但到了这里,神山气场的渲染,会使你的灵魂变得如此纯净,如此忘我,如此虔诚。

从顶箐山下来,晚餐后我们一行返回县城。坐在中巴车里,大家感到一身轻松,一路欢声笑语,发布各自新鲜见闻,没有一点倦意。调侃完毕,大家都在默默地构思:回去后怎样作好宣传芭蕉这篇文章呢?这时我突然来了灵感,悟出了“攀越”这个命题。古人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今天,我们如果不登顶箐,哪能体会到山中的秀丽风光?

回到县城后翻阅资料,看到一组简单的数字:1992年芭蕉建乡时,工农业产值为690.3万元,粮食产量2199吨;产业结构单一,只有烤烟、油菜、茶叶等,财政收入65.2万元。2012年,芭蕉乡的工农业产值达到上亿元,粮食产量8500吨,方竹鲜笋收购120多吨,团豆30多万公斤,畜牧养殖收入1400多万元,在外打工3500余人收入5400多万元;特别是去年来,乡村旅游实现了零的突破,为群众增收近70万元,烤烟等原有的支柱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招商引资,集镇新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财政收入达到222.8万元,比1992年增长近3.5倍。作为一个边远乡,人均收入达到4552元,为全县乡镇的中上水平,20年间创造了一桩桩的奇迹。其实,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攀越,芭蕉的发展,何尝不是一场又一场的攀越呢?

通过对芭蕉的了解,我归纳该乡为四个方面的发展优势:首先是国家政策的优势: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当今我国农业政策,是世间上最英明、最人性化的政策,为农村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芭蕉也无疑会从中得到泽惠。

其次是芭蕉的发展定位优势:该乡社会经济的发展思路是“生态立乡、产业强乡、旅游富乡、文化兴乡”;对外招商引资、旅游宣传定位是“诗意芭蕉,寿仙胜地”。这两个定位,完全抓住了芭蕉自身的特点,全乡14419人,80岁以上老人就达2400多人,这是最有说服力的长寿依据。

三是芭蕉的产业资源优势:该乡以粮食、烤烟、团豆为龙头,竹笋和畜牧业全面发展;还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900至1150米的海拔,年平均气温20°C,峡谷溶洞群遍布,“石人山”堪与国内佛教名山----梵净山的蘑菇石媲美。

四是芭蕉的文化优势:该乡历史文化厚重,村民纯朴,学子勤奋;有古盐道,有古墓文物寺庙,有护国战争遗址,有地下党红色文化等;还有那一碗浓浓的油茶,会令外乡客人流连忘返,勾起远方游子的无限乡愁。

有以上这几个方面的优势,加上思信书记一班人的团结奋进,令狐校长他们对文化的坚守;我想,芭蕉乡规划的小康社会蓝图,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三次赴芭蕉,时间相隔20年,该乡的变化,使人深受感染,令我大开眼界,久久不能忘怀。芭蕉此行,也留下些许遗憾,基于走马观花,只了解其一鳞半爪,还有一些名胜如“神龟”、“天锅”、“仙女洞”、“圈圈河”等景观,以及许多民俗风情,都未见识。此为遗憾之一也。

离开芭蕉时,没来得及与“息憩园”主令狐校长告别。听说他藏书甚多,收集了古代楹联1000多副,以书友和联友的角度,想先睹为快,并与其切磋,惜未实现。此为遗憾之二也。

留下以上遗憾,待以期盼,等哪时侯再去芭蕉,再去感受芭蕉的变化,品读那里的山水和人物吧。

 

杨敏修,男,汉族,1951年11月出生,贵州桐梓县人。1968年10月下乡当知青,1972年12月入伍,2008年从部队退休。中国楹联学会、贵州省书法协会、贵州省诗词楹联联学会会员。有旧体诗词、楹联、小说、散文、书法篆刻、民间故事等在报刊发表。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86573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