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贾平凹的散文《秦腔》时,感觉身体里有一股气流在动——好文章总是这样的,能让人全身心的投入,带领你进入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到达的境界,忘了自己,忘了时间。
从艺术起源来说,艺术起源于劳动。每一个地方的艺术都与当地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作为处于温热湿润的云贵高原来说,远比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更加丰腴滋润。然而,由于西南自古属蛮夷地区,经济文化落后,所以在文化上远不如黄土高原来得厚重辉煌。于是,贵州在历史上留下了“夜朗自大”与“黔驴技穷”的典故。贵州的历史似乎就是一部与狭隘愚昧作斗争的历史。即便浪漫如李白者,一生游山玩水,但一旦得知要被发配夜郎,似乎就到了人生末日,以至还未出发就发出了“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的感慨。因为一旦到了夜郎,那种“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的生活就将一去不复返了——谁会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跑到荒山野岭来忍受瘴气的侵袭,猛兽的威胁呢?其实,如果李白来到夜郎,喝过夜郎大地上产的美酒之后,不知道他是否会乐不思蜀?
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自古以来就居住着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繁重单调的劳动之余,同样有感情需要表达。“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艺术似乎就这样诞生了。特别是在高原,群山莽莽,云雾笼罩,道路狭窄,蜿蜒曲折,途中又常有野兽出没,物资运输和人际交往都及为不便。在讲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人的视野,活动的范围也极为狭窄。累了就坐在田间地头,放开喉咙,甩开膀子对着大山吼上几声,让嘹亮的歌声像波浪一样在绿色的山野间传递,绵延不绝的回声此起彼伏,浑身的肌肉和关节顿时就舒松了,一身的劳累就烟消云散。如果对面山上或者地里有人应和,在一问答间,就算看不见人也很快就能得知对方的身份。如若是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很可能凭借一曲高歌就能获得一段好的姻缘——在沈从文的小说《龙朱》中,龙朱就是通过对歌找到了一位能歌善舞美丽非凡的花帕族女子的。
山歌分很多种,有情歌、祝酒歌、颂歌、劳动歌曲等等。以艺术价值而论,尤以情歌为甚。沈从文说,山歌能像“引线灯芯一类东本把少女心中的爱情的火把点燃起来”,这正是山歌的迷人之处。少数民族较少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表达自己的感情大胆、泼辣,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则以山歌相互试探,如有好感,则以歌相邀。但贵州自古山水阻隔,有的眼看人在对面山头,实际上要走大半天甚至更长的路才能相见。为了避免这种麻烦,古代恋爱中的男女在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前有很多是不会见面的。通过一定时间的了解后,订下约会地点和暗号,逢节日或赶集时到场上相见。那种场面,在数百上千人中,要凭歌声认出自己从未谋面的情人,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唱山歌既是对爱情的考验,也是对人生智慧的考验。
山歌,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山野中传唱的歌曲,说来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加上歌唱者的唱功低下,所以很难进入主流,一直都在民间流传。但因男女性别不同,声音有别,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或高亢激昂,或清丽婉转,或大气磅礴,或缠绵悱恻,或欢快热烈,或哀怨凄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以修辞手法而论,则以比兴、夸张为主,选取生活中常见的花花草草,山川树木,飞鸟走兽编入歌曲。因此,山歌随时随地皆可唱,随时随地都能编,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唱出不同的风格。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同民族间的山歌才有了更多的相似之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才成为了可能。从唱不直说,则比较随意,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随口而出,自由发挥,没有什么复杂的韵律和节奏。因此,有的山歌听起来就像是哼歌一样,非常定于生活气息,让一些优雅的耳朵感觉和噪音无异。
很多年前买过一本《水城山歌集成》的书,里面收录了300多首苗族、布依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优秀山歌作品,内容非常丰富。或许是因为“集成”的缘故,里面的山歌经过一些研究民间文化的专业人员翻译、整理,从文字看上有很多都是很好的诗歌作品,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把它当作诗来读。从此以后,对山歌感觉亲近了些,也许真正的瑰宝还等待发掘呢。像苗族的《仰阿莎》,一首歌曲后面就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经过苗家人世世代代的专唱,现在又焕发了青春,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所以,山歌虽为山野之歌,但背后却打上了各民族深深地生活与艺术的烙印,表达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对未来的期望,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如是有人细细挖掘,说不定这股艺术的涓涓细流就能汇成滔滔不绝的大河。
莽莽苍苍的贵州大地,因为有了山歌而显得更有生气,因为有了有了山歌才使许多迷人的故事流传至今。艺术本无贵贱之分,能够表达感情,传承文化的艺术都是能够长久流传的。一定的艺术形式总是适宜于特定土地上的人们,不同地区的人们表达感情有不同的形式。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才显得丰富,多样。
有高亢苍凉的秦腔,就有清丽婉转的山歌,有婉转悠扬的花鼓,就有温婉绵长的评弹……只要这山,这水还在,只要生活中还有爱有恨,有愁有苦,有悲有喜,有乐有忧,这歌声就将会继续在山水中飘扬。
【编辑:杨汝洪】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