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桐梓县城出发,不到20分钟就到了娄山关脚下。路一下子变得险要了,一路急转弯,盘旋而上。穿过题有“黔北第一关”的娄山关关门,在陈列馆前停了车,参观完娄山关红军战斗陈列馆,然后沿左侧的台阶步行前往战斗遗址。山势陡峭,幸有规整的台阶,少了攀爬之苦。秋阳从树隙间洒下来,像点点金子。孩子们活蹦乱跳地去踩,那金子却又落在孩子的身上,一点一点的金色光圈。看其他游客,一样被金色光圈所点缀,宛若圣地灵光给人祝福。
几分钟后,我们来到山间的一块小平地。青松翠柏间,耸立“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碑名系张爱萍将军手书。碑如两柄直刺苍穹的利剑,上有党旗浮雕,气势浑厚凝重,碑体呈竖排的“二”字,象征红军两次攻占娄山关,又如红军的双脚,踏破千山万水。碑侧刻有关于战斗的记录: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渡赤水,出敌不意,回师黔北,直下桐、遵。红军战士在险峻的点金山、大尖山、小尖山一带山梁上和“双枪兵”展开激战。沿桐梓、娄山关、板桥一线歼灭黔军八个团,赢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
碑记虽然没有细节的描述,但战时的艰辛、战斗的惨烈,如碑后的浮雕一样,一幅幅涌现眼前。战斗使这片土地浸染了鲜血,战斗使这个山头在黔北娄山山脉间格外耀眼而更有了灵气。地理学上说,大娄山山脉,是中国祖山昆仑山向南伸延而至黔北,是三支龙脉中的南龙一脉。娄山关,便是这龙脉的点睛之处。娄山关大捷,成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转折之山”!因得天地之灵气,所以光照宇内,永垂青史!
从纪念碑旁登上几十级更陡的台阶,来到小尖山战斗遗址。山如其名,很小,很尖。我们攀着铁链踩着台阶,一路爬上去。顶峰有碉堡残痕,是当年“黔军”修筑的工事,后被红军攻占。山尖有一石碑,上镌“遵义战役.娄山关小尖山遗址”。山势险要,易守难攻。四周苍松青翠,或黄或红的阔叶林点缀其间。风涌云动,松涛滚滚,面对眼前景象,那种“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的气势,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以及西南巨儒郑珍呤咏的“山势西来万马奔,大娄一勒九旗屯”的气势,顿时涌上心头。今天,当我们登上娄山关,望着这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的险要气势,领略它锁匙川黔、迎蜀纳楚的博大胸怀,顿觉关南关北的娄山热土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正是革命火种在这片热土地上代代相传的结晶和结果,我们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多么幸福、自豪。我们如能为这片热土出点力、流点汗,真是三生有幸!
从小尖山下行来到关口跨越“黔北第一关”桥上。桥上远眺,两壁俨立相望,右侧岩崖刻有老红军“马背书法家”舒同题写的“娄山关”三字,遒劲雄强,有如山势。桥下,川黔公路盘曲远去,远处,是穿关而过的川黔铁路和崇遵高速公路。以前关南关北的遵义到桐梓,汽车至少要两三个小时,如今只需一袋烟工夫。
登临此关,感受跨越,感受变化,不亦乐乎!
娄山关关口,一面巨大的石碑,大理石磨制,十多米高,二十多米宽,嵌入岩壁,镌刻着毛泽东手书《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26日下午,毛泽东策马经过关口,眺望如海苍山,血色夕阳,战斗前的西风雁阵,冷月晨霜,战斗中的金戈铁马,炮火烟云,破关后的追敌雄姿,喊杀枪声,如索在耳,激发一代伟人的豪放诗情:“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我们默诵伟人词句,步下关口。路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车辆。今天游人特别多,很多游客操着不同地方的口音,像乡场赶集一样,导游小姐领着各自的旅游团在景点间穿梭,解说声和问询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词碑右侧,有一石碑,一人高,是块旧碑,但“娄山关”三个大字异常醒目。同行朋友介绍,这块石碑是1932年前后贵州军阀周西成僚属黄道彬所立,“文革”中,原落款被铲平。相传桐遵两县以此碑为界,两地村民曾多次发生界址之争。后来,从“黔北第一关”关门以南主景区划入遵义县,纷争始平,两县交好。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大娄山古称不狼山、大楼山,此关原名高岩子、黑神垭,据《桐梓县志》记载: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太原杨端应朝廷之募,率七族乡人收复播州,撵走南诏势力,分土世袭。其部将娄殿邦分地世守其土,子娄珊与另一将军梁守理之子梁关为表兄弟共戍黑神垭,时称娄珊梁关,后人称娄珊关,年久讹称娄山关。
娄山关以险峻著名,历来为兵家所必争。明代万历年间的“平播之战”,明末清初的大西农民起义军,咸丰、同治年间的杨龙喜、黄白号农民起义军和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率领的军队,都曾“扬旗娄山关,饮马板桥水”。
但是,真正让娄山关扬名天下的,是红军长征的第一次大捷。这次大捷,有毛主席的如神用兵,有红军将士的英勇无畏,也有娄山儿女的支持和贡献。此关之不朽,正是人心向背之不朽!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都曾先后登关瞻仰,传承革命遗志。
今天,我带领孩子瞻仰革命圣地,就是要让一种崇高和敬畏、让一种信仰和理念长驻他们心灵,陪伴他们成长和成熟,激发他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豪情,让他们树立乐为中华热土洒血流汗的光荣感和自豪感。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和所思所悟的神情,我感觉到,这次旅游,收获将是永恒的。
夕阳西下,如血残阳返照如海苍山,一片金光。游人伫立关口,也如雕塑……
【编辑:吴茹烈】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