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坝盘,原滋原味的的布依村寨,魂牵梦萦的地方。想起你,便想起了古老的吊脚楼,粗壮的古榕树,清澈的盘江水,茂密的翠竹林,传统的造纸术,悠悠的“浪哨”情。走近你,是缘于十五年前与你的一个“约定”。
十五年前的今天,是个风清气爽,艳阳高照,丹桂飘香的时节。刚走出校门的我,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凭着满腔的热情与执着,怀抱一生的希望与梦想,装满父母的叮咛与嘱咐,背上沉重的行囊,跌跌撞撞地走近了你那多情的怀抱,踏上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成了村小学里的一名孩子王,过上了悠闲而古朴的生活。
村小学座落在寨子中央,教学楼是一层砖混结构的平房,共三间教室两间办公室。教学楼前是一片空旷的平地,没有围墙,四通八达,算作是学校的操场吧,也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地方,更是村民的交通要道。操场边上是一个大大的蓄水池,学校四周满是依山而建,风格各异的吊脚楼。走出校舍,吊脚楼、古榕树、翠竹林,一切美景尽收眼底。
大概因教学楼是砖混结构的平房,而周围是吊脚楼瓦房的缘故,那时的学校在村寨中显得格外耀眼,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寨子中央。在我和另一位新来的同事到来之前,学校只有三名教师,全是本村寨的人,其中一位已是年过五旬的老教师,一位是代课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生源不足,学校只开办了一至三班级,约有百余名学生。
到校报到的第一天,就赶上村寨中老教师家嫁女。在此之前,对布依族婚俗习惯只是有所耳闻,不甚了解,心中充满好奇。在简单的安顿之后,在另一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近了布依族嫁女的现场,平身第一次感受了布依族的婚俗习惯。
沿着木梯拾级而上,小心翼翼来到吊脚楼上,主人连忙招呼让座,端茶送水,好不热情。还顾四周,只见屋内装饰一新,宽敞明亮,错落有致,宾客满棚,十分热闹。据一同前去的老师介绍,布依族婚俗中有择偶、订婚、完婚、回门、返娘家等几个阶段,村寨中还保留着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不落夫家”就是完婚“办酒”后新娘不在新郎家中“坐家”。迎娶后的新婚头两天,不是新郎和新娘同宿,而是由娘家来的伴娘姊妹伴宿。第三天,新娘便同伴娘一道返回娘家,像婚前一样生产生活。生活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农忙时或过年过节,夫家的小姑、母亲等到娘家接走新娘,到夫家帮忙或过节。新娘到夫家劳动与过节期间,仍然不能住在夫家,要比较固定地找一亲戚家住下,数年不变。帮忙、过节后立即返回娘家,直到自愿或有身孕后到夫家“坐家”为止。“不落夫家”到“坐家”的时间可短可长,短则半年,长达七八年之久。
听了那位老师关于布依族婚俗的介绍,我满脸的不解,但又不好继续追问,只好作罢。吃完饭离开新娘家返回学校已快日落西山。不知是因为刚到学校而兴奋,还是因为听了布依族嫁女新娘“不落夫家”的习俗而痛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夜幕降临,村寨渐渐安静下来,到处星光点点,甚是状观。听说学校来了两名年轻的外地老师,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身穿漂亮的土布衣服,不约而同纷纷走出家门,三人一群、五人一伙来到学校操场聚集,操着布依方言有说有笑、追逐打闹,久久不愿离去,仿佛是在以特殊的方式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只有在同我们交流时,才不得不勉强说着不太流利的汉话,还不时用异样的眼光“飘”过来,瞅一瞅眼前这两位天外来客的“风采”。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操场边上的蓄水池旁不时传来阵阵悦耳的笑声和水桶碰撞声。我揉揉双眼翻身起床走出宿舍,只见蓄水池旁早已挤满了前挑来水的村民,有说有笑;来得早的学生已走进教室大声朗读起来;不时有村民赶着牛群,扛着农具经过,村民们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说笑声、碰撞声、吆喝声、牛叫声、读书声交织在一起,一切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悠长、那么和谐,好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
学校对面是一幢别致的吊脚楼,房屋依山而建在高大的古榕树旁,放眼望去,很有特色。屋里居住着一位皮肤白嫩、秀气漂亮的女孩,她经常站在吊脚楼上的窗台前,时而依窗而望,时而若有所思,时而左顾右盼,没有人知道她在望什么?她在想什么?她在盼什么?这是一道多么美丽的“风景”啊!美得让人不忍心去惊醒她、去干扰她、去打碎她。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这道美丽的“风景”在山村里持续了半年,直到有一天当我习惯性地抬头去寻觅那道美丽的“风景”时,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心中莫明有种失落的感觉。后来一问才得知,因那女孩不满意父母为她安排的婚姻,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已和她心爱的恋人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追求美好的爱情了。
在这诗一般的地方,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教学空闲之余,来到村寨前的南盘江边,躲在茂盛的竹林下甩上鱼杆,静静地蹲在岸边守候鱼儿上钩时的喜悦;或是撑上竹筏划入江中,一边欣赏两岸的美景,一边倾听哗哗的水声,唱着情歌,在波光粼粼的水中再撒下一张张捕鱼的大网,种下希望,好生惬意,多美的一幅江南水乡画卷啊!此情此景,似有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之韵味,无不让人留连往返,终生难忘。
或许是因为酷爱文字的原因,不时有小文散见报端。一年后,我离开了多情的布依寨,离开了古老的吊脚楼,离开了单纯的孩子们,奔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离开你,不是因为不爱你,而是为了更好地爱你。来到镇上主抓教育通讯工作后,爱你的心依旧如初,心中时常关注着你的发展,关注着你的命运,关注着你的未来。多年后偶遇曾经的同事,他告诉我由于师资和生源等多种原因,整合教育资源学校已停办了,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
岁月如梭,时光易逝。一路艰辛,几经展转,不经意间从乡镇教育部门来到了县里的宣传文化部门。只因了解你是依山傍水、多情优美的村寨,只因认识你是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只因听说你那古老的榕树,一直在向人们讲诉着山村动人的传说,才会想到你更需要一块属于自己的“农民文化家园”阵地,如今这块“农民文化家园”舞台在粗壮的古榕树笼罩下熠熠生辉,人们在这里不断地演绎着幸福美好的山村生活。
听说贵州电视台《开心旅程》、电影《黑山汉子》、《朝霞》曾到这里拍摄外景,香港、澳门的艺术家、画家曾到此写生,日本吉川团十朗慕名前来录制光碟,我为你拥有骄人的昨天感到自豪。最近又听说相关部门正投巨资在为你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娱乐、民族民间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寨,并得知已修建或即将修建寨门、景区管理房、步行观光道、停车场、民间祭祀文化展示台、民居改造、乡村旅馆、野钓平台、码头等旅游基础设施,我为你美好的明天加油鼓劲、纳喊助威!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