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妈,别送了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郑锦凤    阅读次数:4006    发布时间:2013-10-14

自从母亲四月份从贵州乡下来合肥后,我就经常到弟弟的租住地吃晚饭,每次晚饭后,因为想着让在周谷堆批发市场干活的弟弟、弟媳能早点休息,我总是趁早撤脚离开。我一旦提议离开,母亲总会说:我送你去坐车!然后,母亲就会放下手上的活送我到就近的公交站台等车。

那天晚饭后,母亲照例要送我,我对她说:妈,您就别送我了,您一天带几个小孩下来,已经够累的了!母亲说:老辈人倒是说过,宁愿舂一天碓,也不愿带一天妹(方言:小孩子),不过,我累得高兴呢!母亲边说边跟着我往屋外走,我知道我无法阻止母亲相送的脚步,就只好默许她同行。

与母亲走到一个丁字路口,我铁了心不再让母亲继续相送,我说:妈,别送了!您快回去吧!母亲说:我送你过了这个路口,就不送了!我们走过路口的斑马线,我强制性地叫母亲回去,母亲只好停下来叮嘱我一番,然后,我站在马路这边看着她转身往回走。到了马路对面,母亲回身过来示意站在原地的我快走,怕母亲担心,我只好假装走了几步,之后就没向前走了,而是把身子藏在夜幕下的树影里。树影里的我,看着母亲在马路那边缓慢地走着,她时不时回过头来朝我站的方向看看,在来来往往的夜行人中,母亲回头希望看到我,却没看到,就以为我已经走远,她就只好失望地继续向前走着。行走中的母亲,她那严重侧弯的身躯,在昏黄的街灯及昏暗的树影下,忽明忽暗。一直藏在这边树影下的我,看着母亲走了停,停了走,走了又停,终于,母亲缓慢走完那段种有二十七棵行道树的街道,最后,她站在第二十七棵树的树影里,朝我站的方向足足眺望了三几分钟,等确定了在这个夜晚不能再看到她的女儿后,母亲才慢慢地走进拐向弟弟家租住地的那条巷子。

母亲远走的背影,在我的视线中彻底消失,而她在九年前送我的身影却清晰如昨。

那年农历二月初的一天,在老家呆了一段时间的我的一家三口,与我的大姐,跟至亲们在门庭前告别后,我们肩挑背扛着行李,准备回各自的目的地。本来,在出门前,我们交待过母亲不要送我们的,可母亲很倔强地想要送我们到村东头。我们理解母亲,就答应了她相送一段路程的要求。在村东头那条小河边,要远行的我们,彻底阻止了母亲还要相送的脚步,我们阻止的理由是:送我们走得越远,之后,母亲一个人回家的路途就越漫长,母亲的身影就会显得很孤单!最后,相送无望的母亲,只好无奈地背靠着小村的围墙,目送着我们离开,且慢慢走远。我们一行人在蜿蜒的田间小道上走着,在走的过程中,我屡次回头,我看到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母亲,要么是背靠围墙而站,要么是半蹲着依着墙根,要么是离开围墙几步站到小河边,总之,无论她身处什么位置,母亲的目光总是朝着我们行走的方向眺望,而母亲的身边,那只一直陪伴在左右的老黄狗,让即将远行的我万分地自责:某些时候,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在母亲面前,真的不如一只看家护院的老狗忠诚!

在田野间的小道上拐过六个弯后,母亲的身影在我们每个人的回望中,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也知道,此时此刻,被倒睫毛严重影响视力的母亲,再也看不到我们了。当我们一行人走到离村小学不远的那个小村时,肩挑着行李的爱人突然对我说:那个跑来的人不会是妈吧?我与大姐赶紧回头,此时,目明如星的我与大姐,都清楚地看到,流经村前的那条小河的下游、相对蜿蜒的田间小道要近不少路程的小河坎上,有一个疾跑的人,那熟悉的矮小身影,在油菜花间忽隐忽现,时不时,跑出数米远的一条老狗,还会停下来等等后面的人。我与大姐异口同声地说:是妈妈!然后,我们几个姊妹,立即放下行李站在原地,等着我们的母亲向我们跑来。同时,我又在内心感谢,原来,我的这个外地丈夫,也一直在对我的母亲放心不下呢,要不是他的回望有意外发现,我们赶车心切的步伐,母亲如何能追得上呀!

拐过两道路弯,母亲终于跑到我们身旁。或许是怕我们责怪吧,母亲强忍着不敢大喘气,可她身旁的老黄狗却忍不住吐着大舌头。大姐先开腔了:让您别送,您竟然还跑得这样快,万一摔到河里了,怎么办?我接着说:刚才,您实在想送,您就直说,这下,跑累了吧?听着我们的话,母亲却不愿多言语。等母亲稍作休息,我们继续赶路。在水管所的桥头等车时,大姐千叮万嘱母亲:妈,等下,进城的中巴车来了,您千万别跟着上车哈!母亲苦笑着说:晓得,我又不是细细娃(方言:小孩子)。刚才我跑来追你们,是因为,我突然想到,我怕以后你们打工回来、尤其是嫁在安徽的幺妹(指我)回家来,等你们再离开时,我不在(世)了,就是在(世),恐怕也老得不能送你们了,所以,我想,趁着现在腿脚灵便,我赶紧跑来追你们,再多送你们一段路程,还好,我抄近路,追上你们了!

本来,与母亲相处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母女三人经常叙话到半夜,但到了离别的时候,我们母女间,似乎还有千言万语要说,可是,进城的中巴车很快就来了。因为还要到省城赶车,中巴车一停,我们就火速地上了车。车开走的瞬间,我透过车窗看见,我的母亲与老黄狗下意识地调换了个姿势,立马,解人意的老狗,与母亲一起朝载着我们逐渐走远的班车身影眺望。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在进县城的班车里,我看着车窗后逐渐模糊的母亲,禁不住在心里默默地说:母亲,我年老的母亲,再也追不上我们了!

俗语说:父母在,不远游!又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想想这些话语,多少有些矛盾。生活中的我们,真的有很多无奈,有许多力不从心,有太多身不由己!试想,哪一个身之发肤受之父母的人,愿意将老父或老母孤零零地留在老宅,而独自远赴他乡?都是生活所迫呀!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外出打工事实证明,很多人的生活,好像就注定了,要在远方讨,要在远方谋!他们的父母,注定了,要在老家无限地目送儿女离开,又无限地守望儿女归来!

好在,担忧自己某天会不在(世)的母亲,九年了,还腿脚灵便地活着,并且事必躬亲,这些年来,当她的每一个儿女从外面打工回到家时,母亲还能站在门口笑脸相迎,之后,热茶热饭热菜能利索地端出犒劳儿女;当儿女们再离开家时,母亲还能把字准腔正的嘱咐装进儿女的耳朵,还能步履从容地三五里路相送。

如今,亲手把长孙从几天带到十四岁的母亲,又宝刀不老地从老家跨省跟到弟弟打工的城市,这下,母亲由乡村保姆荣升成城市保姆(我不知道自己是应该喜,还是应该忧)。四个多月来,我担心没有在外地呆过如此长时间的母亲,会感觉到喧闹中的孤独,于是,就经常从久住的乡下赶去看望母亲,与她作短暂的相聚。聚过之后,在异乡的夜晚,在昏黄的街头,母亲到底送过我多少次?我没记录,但是,我记得,每次母亲提出要送我时,我都会让母亲别送了!可是,我清楚得很,绝大多时候,我亲口吐出的话,却又是那么的言不由衷。我自己嘴里明明说:妈,别送了!可心里却又特别渴望母亲每次都能与自己并肩前行,然后,母女俩一路尽情地乡音叙话。

是的,我与母亲之间,都心照不宣的明白着呢,母亲参与的送别,对于母亲来说,她送儿女,送一次,就少一次(内心里,很不愿意这样去想),而对于她的儿女来说,母亲相送一次,幸福就多一次,日后的温馨回忆,也就相应地累加一次!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2360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