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我们:“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2006年11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进一步形成全社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在一个月之内党中央两次强调“和谐文化”,说明“和谐文化”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民族多种、文化多元的国家。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认识到,唯有文化才是陶冶人心、哺育民族、影响世界的首要因素。因此,在民族发展、文化积淀的过程中,总结出多民族多文化的“和谐”共性,贯穿于各民族的发展历史之中,凝聚成多元文化的价值核心。在众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个性俱存又与“和谐”共性相辅相成相容的辩证统一下,中华民族才在兴隆洼文化至今的八千多年漫长岁月中,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沟通、相互包容、相互吸收,共同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使之连绵不断发展到今天。从而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道德传统的民族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易传》谓:“保合太和以利贞”;《老子》云:“冲气以为和”;《论语》曰:“君子和而不同”;《庄子》说:“游心于德之和” 等等。王阳明则提出“中和”(注①)思想,并解释道:“心正则中,身修则和。”(注②),对传统文化“和谐”思想进行继承、光大和创新,为中华优良道德文化传统之“和谐”思想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二
阳明文化,博大精深。主脉何在?正是和谐。
王阳明只有站在“和谐”的高度,才能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史上破天荒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注③)的划时代口号,放眼望去“满街人都是圣人”(注④)。因为他认为“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注⑤)人们只要顺着他指出的“和谐”方向“自致其良知”(注⑥),便会豁然开朗。因为良知本性与生俱来,毋需外求,圣愚相同,从而激励起人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促使人的思想去冲破束缚得以解放。于是,他针对当时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内忧外患的社会现状,提出“心即理”(注⑦)、“致良知”(注⑧)、“格物致知”(注⑨)、“知行合一”(注⑩)等著名论点,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心学体系。在其体系中循序渐进“修身”(注11)、“正心”(注12),摒弃杂念尘土,恢复良知本性,净化自己的心灵,完善道德修养,就能够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从善抑恶,“说致良知即当下便有实地步可用工,故区区专说致良知,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著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著贯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 (注13)
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八荣八耻”,以德治国,正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和谐文化”思想的弘扬。
阳明文化和谐思想有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其突出和谐文化的人本主体,另一个是他强调和谐文化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任何文化的主体都是人去围绕人而进行的。离开了人谁去化?向谁而化?这是显而易见的。和谐文化亦如此。其运作主体是人,服务对象也是人。因而人的状态如何对和谐文化的运作和效果都非常关键。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质,是人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认识世界,进而提出符合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思想和方法,向更多的人进行传递和灌输,让万人万事万物在世界中和谐并存共荣。因此,首先要保证去感受世界认识世界的人的心灵是真正善良的,是良知而非恶意,才能提出正确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一系列理论思想和方法步骤。其次,要让接受传递、灌输的人的心灵也与传递者灌输者同步共振,才能使其传递和灌输收到良好效果。
换言之,人的心灵才是认识并支撑和谐社会的动力和基础,人人都必须知荣明耻,辨别善恶,抑恶扬善,与人为善,和谐社会才会建成。这就是和谐文化的人本主体思想。物质不是。否则,就会出现物质条件好了幸福感反而差了的社会现象。
在阳明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人的一切言行都是来源于人的心灵的论述,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是和谐文化主体这个人本主体特征。
他指出:“心者,身之主也”(注14),因此,“修身在其心”(注15),“心体明,即是道明”(注16),为什么呢?他继续指出:“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注17)他以音乐为例说道:“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怿兴起,只此便是元声之始。书云‘诗言志’,志便是乐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乐的本,‘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和声,和声便是制律的本,何当求之于外?”(注18)
那么,为什么要首先从人心去强调呢?他是这样解释的:“大学之所谓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要修这个身,身上如何可用得功夫?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故欲修身,在于体当自家心体,常命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此便是修身在其心。然至善者,心之本体也。心之本体,哪有不善?如今要正心,本体上何处用得功,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着力也。”(注19)
至此,王阳明把为什么要将人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人本主体原因阐述得一清二楚。
阳明文化和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和谐文化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是他提出的著名论点:“知行合一”、“致良知”。
他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注20)“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注21)
三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综合的长期过程和系统工程。人始终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因此,为不断向人们传递和灌输和谐价值观念,打牢人们心中的和谐价值评判标准,从而提高人们的和谐社会素质,去探索各式各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传递和灌输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以王阳明学说的发祥地贵阳为例,如果将阳明文化和谐思想中的名言警句以书画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大规模长期集中展示在贵阳市内的阳明祠和修文县的王阳明纪念馆内,让观者观之并收藏其最喜爱者于家中作为座右铭朝夕相伴,潜移默化,陶冶情操,进入人心,那么,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肯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同时,这也是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若要如此,则必须围绕“如何有利于让阳明文化和谐思想走进人心”这个主题,进行下列解放思想、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整合相关资源的一系列工作。
(一)在贵阳王阳明研究会内设立书画艺术机构,如“贵阳王阳明研究会书画社(或书画艺术中心、或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由书画社具体负责组织有关书画名家进行阳明文化和谐思想的书画艺术创作,并与贵阳阳明祠和修文王阳明纪念馆沟通、协调。
(二)将“贵阳王阳明研究会”和“贵阳王阳明研究会书画社”设在贵阳阳明祠内,强化贵阳阳明祠的文化氛围、学术氛围和书画艺术氛围。
(三)在贵阳阳明祠和修文王阳明纪念馆内长期设立专门展示阳明文化和谐思想名言警句的场所,并派专人经专业培训后负责向游客讲解,同时为欲收藏阳明文化和谐思想名言警句书画作品的游客办理相关收藏手续。游客交纳的收藏费用由贵阳阳明祠(或修文王阳明纪念馆)、贵阳王阳明研究会、贵阳王阳明研究会书画社、书画作品创作者四方按一定比例分配。
(四)学习“免费西湖”的成功经验,免费开放贵阳阳明祠和修文王阳明纪念馆,让更多的人进去接受阳明文化和谐思想名言警句的熏陶并感悟,日积月累,定能集聚更多人气、凝聚更多人心、不断扩大阳明文化和谐思想的影响,从而夯实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附2007年1月24日《检察日报》曹林同志的文章《“免费西湖”成功经验何以无人借鉴》)
(五)由旅行社主管部门要求所有旅行社,在组团时要将游览贵阳阳明祠和修文王阳明纪念馆安排在其游览计划之内。
学术研究,以史为鉴,服务现实,也许正是党中央多次强调“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的初衷。于是,试析五百年前在贵阳“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先生之和谐文化思想,敷塞此文,如能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所裨益,先生在天之灵也会欣慰,和谐社会建设则幸哉幸哉。
注:①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王阳明全集》第二卷第1015页。下同。②第769页。③第969页。④第961页。⑤第887页。⑥第889页。⑦第711页。⑧第894页。⑨第800页。⑩第716页。11第879页。12第879页。13第894页。14第968页。15第968页。16第769页。17第974页。18第957页。19第968页。20第742页。21第923页。
凡做人 在心地——浅析王阳明《示宪儿》诗的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
“凡做人,在心地。”是王阳明先生《示宪儿》诗中的两句,是全诗的精髓。还在500年前,他在这首诗中便提出了人类的一个共性问题:怎样做人?
人生一世,或高或低,或雅或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实践和奉行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
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或好逸恶劳贪婪成性,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或不为名相即为名医。滚滚红尘,百态人生,因人.而异。这就是在做人。
决定做人的关键是什么?是人身外之物质,还是人自身的心地?王阳明先生直言不讳大声疾呼:“在心地”。
何为“心地”?中国人有自己的传统认识。
《现代汉语词典》释“心”意之一:“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如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释“心地”为:“①指人的内心,如心地坦白、心地善良。②心情,如心境、心地轻松。”
《中国文化辞典》释“心”曰:“我国哲学的中心范畴。心能思、能知、能感、能应,人的一切感情及意志也可归诸心的活动。”
《辞海》释“心”意之一为:“哲学范畴。与‘物’相对。指人的意识。如心思、心意。”
《辞源》释“心”意之一是:“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称。《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于忖度之。’”释“心地”称:“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释“心灵”称:“①思想与感情。也泛指心。②佛教指人的意识,精神。”
上述解释,互相映证,互相补充。同时也指明“心”之于人的重要性。也许这正是阳明心学的动因吧!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是语言明白如话,通俗易懂。虽然因为这是写给孩子的诗必须通俗易懂才行。但是,诗歌的语言通俗则是诗家风格之一。在王阳明先生存世的600多首诗中有相当一部分诗也如这首《示宪儿》一样用语通俗易懂。如:“人生不努力,草木同衰残。” (《南游三首之二》)“大道在人心,万古未尝改。”(《赠阳伯》)“物色变迁随转眼,人生岂得长朱颜。”(《春行》)“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观傀儡次韵》)“山中没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题灌山小隐二绝之二》)这些诗句,500年后的今天读来,仍然无需注释也能读懂,这是王阳明诗歌的一种艺术特色。
对于诗歌中的语言,历来古人就有精辟之论。作为学识渊博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王阳明先生应该是清楚的。为便于自己思想的普及并流传,或许这正是他选择这种艺术风格的原因之一。
锺嵘在《诗品注》中曾对诗歌用语这样要求:“文约意广”。就是说诗歌中所使用的语言必须精要,但精要的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却必须深刻和广博。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也同样主张这种观点:“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辞令即使用的语言,枢机即关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事物经过人的眼睛和耳朵进入人的心中,作为诗人在写诗时应该选择那些能表达事物关键地方的词语进入诗歌,才能把进入心中的事物描述出来,尽量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于是,这才在中国诗歌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因表现主题不同而采用多种不同驾驭词语形式、能力而形成的多种语言风格。如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摒弃绮丽华靡主张单纯自然的风格;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炼、工整、凝重,一丝不苟,百炼千锺的风格;白居易的平易通俗流畅,民间化,口语化,明白如话,“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其代表。据说,白居易写完诗后,要念给邻居老太婆听,问她听不听得懂,如果老太婆说听不懂,白居易就把听不懂的地方改过来。
《示宪儿》一诗的语言虽然平易通俗明白,但其中传递的信息,表达的思想内容却是非常深刻的。阳明先生把他为什么强调“心”之重要,以及“心”学的深刻思想内涵,都在诗中深入浅出,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出来。
其实,诗歌的语言是诗人思想的载体,“诗言志”就是说的用诗歌语言表现诗人的志向抱负和感情。正如马克思在《一八五七——一八五八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所说的:“思想是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的。”看来王阳明先生早就懂得此理,于是龙场悟道悟出之“道”,才不仅蕰含在他的文章中、也流露在他的诗歌之中。
饱含哲理思辩思想是王阳明诗歌的艺术特色,也是《示宪儿》诗的另一艺术特色,使得此诗历经数百年历史沧桑社会实践的检验,至今仍字字闪烁光芒,不失为培育后代的思想道德启蒙精品。
在全党全国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才是支撑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它,不是物质,而是人的心地。是知荣明耻的人的心地。心地好能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心地不好则是在用坑、蒙、拐、骗、瞒、卡、贪等肮脏手段,制造假、冒、伪、劣、毒、侈、黄等产品,为构建和谐社会添乱。换言之,和谐社会必须由心地好的人共同建设。心地好的人越多,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就会越快。在一个是非不辨、荣辱不分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和谐社会的。因此,必须按照“八荣八耻”的标准来教育和改造我们的每一个国人。
也许,这正是胡锦涛总书记发表“八荣八耻”讲话的根本目的。
《示宪儿》一诗正是诠释“八荣八耻”的最好教材。因为,王阳明先生在《示宪儿》诗中所倡导的做人标准,符合“八荣八耻”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不失其思想光辉。这,正是该诗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附原诗:示 宪 儿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能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知 行 合 一,重 在 洗 心
内容提要:王阳明先生的著述分为“致良知”、“知行合一”、“洗心”三个部分;从客观层面看洗心人人必要;从主观层面看洗心是一个人为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要求并在挑战自我。
王阳明先生的著述非常丰富,为了便于学习、理解、研究和运用, 我把它分为“致良知”、“知行合一”、“洗心”三个部分。这是学、研、用阳明文化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三个阶段。
可以这样理解:致良知是目的,是每个人应该达到也能达到的目的,达到之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如阳明先生所言:“人皆可以为尧舜”,“满街人都是圣人”(《王阳明全集》<以下同>第二卷第961页、969页,)。这是第一阶段。那么唯一途径就只有知行合一,就是将所理解的致良知的理念,与自己的行动结合进来,言行一致,这是第二阶段。怎样去知行合一?从何着手?最重要、最好的方式就是洗心,从自己的心灵上着手知行合一,在灵魂深处达到知行合一,那么就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升华至圣人的境界,达到良知。这是第三阶段。每一个阶段既是下一阶段的前提,也是上一个阶段的结果。
两年前笔者对“洗心”曾有一拙文《浅谈王阳明“洗心”思想的现实意义》(载《贵阳王阳明研究会会刊》2008年第一期,现附录于后),并就该文未论及或谈得不深之处作一补充。
一、从客观层面看洗心
心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是人皆有心, 阳明先生在论述时就指出:“人心是天渊”(第二卷,第919页),“人心与天地一体” (第二卷,第940页),“心之本体则性也” (第三卷,第1284页),即心之客观存在如同天、地、人的性命一样客观存在。“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第二卷,第1042页),更指出心之客观存在的唯一性。
但是人是有职业、家庭、民族、国籍等的不同,因而心之所处环境则不同。然而,也正因为心之所处环境的不同,由于各人对己心之认识的差异,对心之环境看法的不同,导致各自的心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受到污染。
于是,心之客观存在,洗心势必顺理成章。
简言之,人人都有洗心必要,在洗心面前人人平等。
二、从主观层面看洗心
洗心应该是一个人为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要求。如 阳明先生所言:“种树者,必培其基;种德者,必养其心。”(第二卷,第788页)一个“种”字,便形象地凸显人自觉、主动洗心之必须和必然。“修身在其心” (第二卷,第968页),则既指出修身之自觉、主动的对象和内容全在于心。
认识到洗心之客观性并自觉洗心,是挑战人生、挑战自我迈开的第一步。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如果要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人,只有战胜自己,自觉主动洗心。若能战胜自己,那么世间还有什么艰难困苦不能战胜?
但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第4卷第1685页),王阳明先生早就断言。也是对当代心态之脏、乱、杂、差胜于过去的预言。
三、洗心贵在慎独
慎独就是当一个人处在无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也不做任何错事、坏事,那么在有监督的情况下就更不会做错事坏事了。
慎独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曹子建集·卞太后诔》曰:“只畏神明敬惟慎独。”
阳明先生一生多次谈及“慎独”或“谨独”。在六卷《王阳明全集》3000多页中,就曾在743页、974页、1015页、1283页、1366页、1388页、1555页、1740页、2000多页的10多处提到。
刘少奇同志对“慎独”非常重视,认为其非常重要,因此把“慎独”列为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修养方式。他说:“在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意识中,如果只有党的共产主义的利益和目的,真正大公无私,没有离开党而独立的个人目的和私人打算;如果他能够在革命的实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觉悟,那么第一……第四,他也可能最诚恳、坦白和愉快。因为他无私心,在党内没有要隐藏的事情,‘事无不可对人言’,除开关心党和革命的利益以外,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愁。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也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由此可见慎独于人之重要。
浅谈王阳明“洗心”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博大精深的王阳明文化中,“洗心”1是他多次阐述的一种思想。因为在他看来,“心者身之主宰”2,“其心,本无味也,而欲为之蔽,习之为害,故去蔽去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心犹水也,污入之而流浊,犹鉴也,垢积之而光昧”3。所以要洗心。经过洗心,“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驰” 4。“以民心为心” 5。
一、“洗心”思想至少向我们传递了以下信息
1、对于一个人而言,人心主管、指挥和控制着他的一切言论行动。
我们从中应该得到的启迪是:人心是本,言行是标。人的素质就是指人心被人欲所遮盖的状况和程度。提高人的素质就是减少人欲对人心的遮盖程度。人的素质决定他的言行举止。
2、人心本来是明亮的。而有的人心不明亮是因为这个人的个人欲望将他本来明亮的心遮盖了。所以这种人就要洗心。
我们从中应该得到的启迪是:个人欲望是污染、遮盖人明亮之心的根源,也是社会上一切犯罪活动的根源。个人的正当需求、理想、抱负不是王阳明所指的个人欲望,要将其区别开来。要以人民大众之心,即为人民服务、热爱公益事业之心,来作为自己的心。
3、“洗心”思想是王阳明“致良知”6思想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正如其说:“良知之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7“洗”是“致”的又一种形式,是“知行合一”8之一种,在王阳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洗心”思想的哲学启迪
1、“洗心”思想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并且承认客观世界在主动地影响主观世界(心),因此才形成了“欲”,将人心“蔽”之。他在此指出了“心”之状况,提出“洗”之前提。于是才会有“洗”之必要。
2、“洗心”思想揭示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即:“蔽”与“洗”的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中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9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0在辩证认识世界时不难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3、解决“蔽”与“洗”这对矛盾的方法是人要打主动战:“洗”。一个“洗”字,既通俗易懂,又形象鲜明地揭示该方法的可操作性。打主动战的思想后来被毛泽东同志发挥过。他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说:“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11
三、“洗心”怎么洗
尽管在王阳明全集中没有系统归纳出要怎样“洗心”的方法。但却散见于他笔下的文字中,犹如珍珠坠地,若以“洗心”红线穿之,则可见一斑。对这些“洗心”方法,笔者在此只能挂一漏万简叙之。
1、要坚定信念。“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12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他心中定力强,那么任何外界的影响对他来说也就无能为力了。
2、自己要正直。“正心”13,“心正则中,身修则和”14,“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15这如同俗话所说:“人正不怕影子歪。”
3、要诚实、诚恳、忠诚地做人做事。“诚是心之本体”16,“正心,诚意”17,“诚心” 18。
4、要廉洁谨慎小心地守护着自己的心。“谨守其心”19,“廉谨小心”20,“人君之所以养其心者,不可以不慎也。”21
5、要坚贞不屈,忠于信仰。“贞以养心”22,“特立坚忍之心”23,“立心忠直”。24
6、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学问思辨,亦所以养心” 25。
7、要安于清贫而不被欲惑。“清心寡欲”26,“洗心兼得远尘埃”27,“世人失其心,顾瞻多外慕”28,“素心” 29。
8、洗心还必须综合进行。“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能,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驰也”。
实际上,尽管王阳明未用文字系统归纳,他却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和后人展示了他是怎样无怨无悔洗心的:“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30“吾惟不昧吾心于其心,则亦已矣。”31
在分析了王阳明的“洗心”思想之后,再用其思想对照分析我们现实生活中比较突出存在的问题,比如拜金主义泛滥、贪污腐败严重,社会上不诚信、不和谐、不安定、不安全等因素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等等,不过都是因为当事者的心,被他们自己极度夸大的个人欲望膨胀泛滥之后所遮盖而致。而只要如王阳明先生所指出之方法去洗,所遮盖之蔽就会被洗去,还心之本来的光明面目。
这就是“洗心”思想的现实意义。
注释:1、“洗心”: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8月版《王阳明全集》(下同)第3卷第1185页、1182页、1302页;第4卷第1852页、1874、2116;第6卷第3238页。2、第二卷第968页。3、第2卷第1038页。4、第3卷第1059页。5、第3卷第1546页。6、第2卷第870页。7、第2卷第887页。8、第2卷第716页。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43页。10、《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第280页。11、《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第1029页。12、第2卷第749页。13、第2卷第968页。14、第2卷第769页。15、第3卷第3页。16、第2卷第790页。17、第2卷第879页。18、第3卷第1083页。19、第3卷第1105页。20、第3卷第1342页。21、第3卷第1594页。22、第3卷第1204页。23、第4卷第2141页。24、第6卷第3033页。25、第3卷第1267页。26、第4卷第1725页。27、第4卷第1874页。28、第4卷第1989页。29、第4卷第2029页。30、第4卷第2115页。31、第3卷第1090页。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