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发:细节太重要了,如果说,结构是小说的骨骼,细节就是它的血肉。要让小说丰盈,必须有足够的细节。尤其是表现大历史中一个个人物的命运,细节的运用更是重要。《大海风》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譬如,主人公的父亲邢泰稔,年轻时请人造小渔船,想省钱,天天让匠人喝菠菜汤,而匠人们有为新船命名的权力,就叫这条船为“菠菜汤”,成为全镇的笑话,也是邢泰稔的耻辱。当他年迈时得知儿子要添置轮船,夺取日本人控制的航线,便卖地卖船帮他。“菠菜汤”转手时,他想洗脱耻辱,就请当年那些匠人到海滩上喝猪肉汤,让工头给船改名字。他还亲自舀了一大勺猪肉,到船上泼洒,结果脚下一滑,落水呛死。“菠菜汤”,这个船名及其来历,我是在《日照渔家文化》(滕怀森著)一书上读到的。
文化反思与文明对话
对“海风”您给予了双重隐喻:既有自然界的海风,也有“西风东渐”“东风西渐”的文化风潮,您的创作初衷是什么?是试图通过海洋题材,重新审视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被动与主动?
赵德发:有这方面的设想。晚清时,许多人睁眼看世界,有志于推翻满清统治,让中国追赶西方,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化思想著作过来,对中国人进行启蒙。《大海风》一开头,就写主人公在青岛书院读翻译过来的《天演论》。而创办礼贤书院的德国人卫礼贤,则向西方译介中国文化经典。通过“西风东渐”与“东风西渐”,中国的全球化进程缓缓启动,其中有被动,也有主动。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拉开帷幕的一角,让读者看到这一出历史壮剧。
相比西方经典的海洋文学(如《白鲸》《老人与海》),《大海风》的独特性在哪里?您认为中国文学应如何挖掘自身的海洋叙事传统,创作出海洋文明的“中国表述”?
赵德发:西方海洋文学,大多突出表现人海关系,《大海风》也写人海关系之变,但重点描绘时代风云之变,人物命动之变。中国是海洋大国,有许多关于海洋的传说,有丰富的海洋文化,有独特的渔业风俗,有新时代向海图强的辉煌成就,我们要充分挖掘,生动表现,形成对于海洋文明的“中国表述”。当然,也要学习借鉴西方文学,写出海洋的气质与本质,写出人海关系的复杂与人性的深邃。
文学与影视化的边界
从《经山历海》到《生万物》,您的多部作品被影视化,而《大海风》中航海场景的视觉冲击、家国情怀的史诗感,似乎也颇有影视改编的潜力,您如何看待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平衡?
赵德发:我的长篇小说《经山海》《缱绻与决绝》先后被改编成电视剧在央视播出,这是我的幸运。如您所说,《大海风》也具备被改编的潜力,但愿有机会影视化。我认为,文学性与商业性是可以平衡的。一方面,作家要精心创作,拿出内容深刻、故事精彩的作品;一方面,要看到作品被改编后受众增加、销量增加的情况,乐见自己笔下的人物走上银屏与荧屏。
在散文集《擎灯之塔》中您提到“文学是精神灯塔”,而《大海风》中也有灯塔的意象。那么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作家是否也需坚守“灯塔”角色,文学如何坚守“照亮”的使命?
赵德发: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学能传播思想的光芒,传递人性的光辉,与灯塔相似。身为作家,我不敢自比灯塔,而应做一个灯塔的建造者,以作品筑起高塔,以思想与文化注入能量,使其发光,照耀人间。
未来创作与精神坐标
您曾计划再写两部海洋题材小说,如今因受聘山东大学要承担教学任务暂缓,这个海洋系列创作是否承载了更宏大的文明观照?下一部会聚焦哪个历史节点?
赵德发:我是有这么一个创作计划,但因应聘去山大作家书院工作而推迟,下一步如果时间允许,还是争取完成计划。包括《大海风》在内的这三部长篇小说,各自独立,但是如果合起来看,会看到时间长度跨越百年的蓝色长卷,其中的内容气象万千。第二部书名《月亮潮》,时间段为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
作为山大“作家班”出身的教授,您如何将自身创作经验转化为教学实践?对青年作家而言,“生活积累”与“思想烛照”孰轻孰重?
赵德发:我1988年至1990年在山大中文系办的作家班学习,在校期间写出了一批作品,圆了我的作家梦。毕业后笔耕不辍,有一些经验教训,可以讲给学生们听。受聘之后的这大半年,我准备了小说创作讲稿,用于创意写作专业研究生的《小说创作》课程,也打算通过出书,给社会上的写作爱好者提供一份参考,书名叫《小说创作之路》。
对于当今的青年作家而言,读书很多,勤于思考,写作中的“思想烛照”一般没有问题,问题在于生活积累。他们从小上学,一直读到二十多岁,直到毕业后才与社会发生大面积接触。想写小说缺乏素材,想表达思想却难以找到事实的支撑,青年作家经常会有这种尴尬。我建议他们积极投身生活,以各种方式获取第一手素材,用思想将其点化,升华,创作出与时代匹配的优秀作品。
作家简介:
赵德发,1955年生,山东省莒南县人,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日照市文联原主席,山东大学作家书院执行院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作品总量约900万字,主要有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人类世》《经山海》《大海风》,长篇纪实文学《白老虎》《黄海传》,散文随笔集《南山长刺》《擎灯之塔》,访谈录《写作是一种修行》《从山岭到海洋》等,作品曾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优秀作家贡献奖、泰山文艺奖等。长篇小说《经山海》《缱绻与决绝》分别被改编成电视剧《经山历海》和《生万物》在央视播出,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