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山河刺青录:解码大屯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六盘水 陈军    阅读次数:7920    发布时间:2025-09-02

 

庄园里的主建筑呈平行排列,这不由让我联想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我想,这字应该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汉族文化与彝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在土司庄园,我们既能感受到土司家族过去的奢华和威仪,又能感受到唐朝的古风遗韵。它既有彝家的图腾虎纹,也有中原文化的花鸟虫鱼,还有江南的雕栏小桥。这些彝汉元素的融合正是彝汉文化交融的佐证。这种文化交融也体现在十世庄园主余象仪的名字上,从余象仪这个名字,我们会不会又联想到《易经》中的一元生两极,两极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呢?据当代著名的彝学家,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余氏后裔余宏模先生考据,大屯土司庄园始建于道光元年(1821年),由二世庄园主张翔建造。后来,六世庄园主杨廷栋建了时园,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西花园。再后来,九世庄园主余珍建了亦园,也就是东花园。直到清末民初,在十一世庄园主余达父的手中,才形成由时园、亦园、洗心书屋、罂石精舍、邃雅堂、双玉印斋等建筑组成的建筑群。我们从一代书圣于右任先生送给余达父的书法作品——“古石生灵草,长松栖异禽,就可以想象得到那种书香门弟的儒雅和灵气。

大屯土司庄园的主建筑皆是两层木结构楼房,非常有特点:既有中国传统的审美——斗拱、柱础、月鿄、屋脊皆精雕细琢,配以花鸟鱼虫虎纹图腾的精美图案。有反传统的一面——中国古建筑多讲究对称的审美——一貌在东必在西。而大屯土司庄园却打破了这个常规。其主要体现在屋顶的翘角上,它的翘角长短高低不一。这样做大概出于两种原因:是十一世庄园主余达父毕竟在日本留学过,有可能接受一些外域思想;另一原因,这有可能与本民族的文化有关,至于是什么原因,待有心之人去考证。

驻足土司庄园,我不禁想起余氏最具影响力的六代诗人代表:余家驹、余珍、余昭、余达父、余祥元。他们的文学成就是大屯土司庄园文化的重要组成。比如留下来的《时园诗草》《四馀诗草》《大山诗草》《㥞雅堂诗集》《挹梅楼诗集》等珍贵著述,形成了幽光久沉酿百年家学。据长期从事毕节地方文史研究的翟显长老师说,余氏六代诗人的文学成就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家族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是啊!大屯土司庄园虽然也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符号,但是,它毕竟是物质的东西,再宏伟气派,也会像土司制度一样落于历史的尘埃,而真正闪光的,不朽的才是这些滋养人类精神的珍贵著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屯的神秘,不仅在于溜耳河峡谷的鬼斧神工,在三官寨尘封的史册,更集中于密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年全区38项非物质文明遗产项目报中,我们大屯乡就占了10……大屯乡党委书记聂开龙同志在三官寨小学第75六一国际儿童节非常自豪地向广大师生说。这种压倒性的优势在全区乃至全市、全省绝无仅有。

在大乡镇府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动中,在三官小学,我们与这些非遗文化见面了,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我们与彝族手工擀香工艺握握手。同月琴弹奏聊聊天,向撒麻舞抛个媚眼,也不忘给扯勅古歌一个飞吻……

在众多非遗文明中,最让我震的是祭山神这古老的仪式。

每隔两到三年的三月三或逢重大活动。大屯乡彝家人会选在他们认为山神显灵或居住的地方——云雾缭绕的山巅,或河流交汇的地方举行祭山神的活动,祈求在山神的庇佑下,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三月三这一天,族人们会穿着民族的盛装,端着水果、鲜花、糕点,背着酒食和带着雄鸡,在毕摩(彝族人的祭司,掌管祭祀活动的人)带领下,(现在一般由寨主或村长领头)向山神显灵的地方攀爬。他们带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一路上神情肃穆,然无声,只听到脚下的泥土与枯枝发出的声响,仿佛是大地屏息凝神的回应。

到了目的地摆好供品,燃起堆火,待一切准备就绪,毕摩开始神情庄重地焚香祈福,然后把酒碗高高擎起,让清澈的酒液将蓝天白云收纳于怀。此时,在空旷的山谷,毕摩开始颂经,那声音苍老、浑厚、悠长。在这庄严神圣时刻,放轻了脚步,草木,弓身退避,一刻,时间所有的虔诚凝固。苍老的声音携带泥土的腥气、草木的呼吸,穿所有朝代在群山间撞响,冲撞着亘古的寂静……

在众多非遗文明中,我最倾心的是刺绣,那倚窗望月的绣娘。



在大屯这片土地上,最吸人眼球的莫过于彝家人的服饰。这服饰,无论男装还是女装,不仅漂亮,而且还饱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穿上彝家服饰,女子特漂亮,男人特有男人味。见同行釆风的女作家们换上七彩长裙,在青天白日留下青春的倩影,我这个半白老头也萌生了抢镜头的欲望。

而这些凝聚民族文化,散发朝气的漂亮服饰皆出自大屯的女子之手,人称绣娘。她们心灵手巧,在闲暇时,或端坐于门槛,或在火塘边,或三三两两在一起,或独居绣楼,在粗麻棉布上,飞针走线,绣出秀美山川,绵绵河流,绣出百鸟争鸣,也绣出古老传。那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她们对天地的视、对生活的期许,以及那难以言说的祈愿。

瞧,彩线在布面上穿梭、盘绕、交织,慢慢幻化出古老的符号——那螺旋是宇宙永恒的律动,那火焰纹是生命不息的热力,那藤蔓则隐喻着代代相续的坚韧血脉。

瞧,丝线在帛上穿行,笔在无声书写。看上去,她们绣的是花鸟藤蔓,刺透布面的却是她们心中秘不示人的天书。

温情的阳光照在刺绣上,那些凝固的纹样在我们眼眸中幻化成生生不息的生命,随光影的变幻低语、流转、呼吸……

 

大屯,这个深山里的小镇,像一位隐于云端的隐士,又像植于乌蒙腹地的奇石,将所有的历史、所有的文化,都沉淀为一种静默而有力的语言刻在岁月斑驳的石墙上,绣在五彩斑斓的布帛里,回荡在刀耕火种的祷词中,传递在溜耳河不息的水声里。

以朴实的形象,独特的语言,与世界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而我,何其有幸,成为了这宏大对话中,一个屏息凝神的听众。

 


作者简介:

陈军,笔名木南兮,号清溪钓客,贵州省毕节七星关人,华厦精短文学学会、贵州省诗歌学会、毕节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鸭绿江》《南方文学》《黄河文学》《文学月报》等文学期刊和自媒体。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185594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