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间,李三又给子海讲解了下当前国内形势,大学生满天飞,国民素质在整体大幅度提高,说到这他显得很兴奋,将一大碗紫菜汤喝个精光,接着说,“人才多了,干什么都随便可以抓一大把……”子海也不明白他想表达什么,但他隐约感觉到对方意图了。
“你为什么没行医呢?”李三擦拭着油腻的嘴,笑问。
“在医院上了一年半,后来主动辞职了!”
“其实医生有啥好干的,我认识的朋友圈里,全没干这行的,医生和教师在现代社会,已经变质了!”子海觉得这话不应该从四川人嘴里冒出来,他早就知道子海的专业,这个场合说出来,难免有种令人怫然不悦之感。
“对了,问个题外话,现在老有新闻在播报些医生的负面消息,前些天,不,昨天,我还看到一则新闻,内蒙古那边,一医生被杀!”李三说着站起身来,“干什么,会被杀,这样的职业还是不干的好!”
子海自然是深味其间的种种纠葛,近些年国家卫生行业体制改革,药商和药厂以及其中很多隐性灰色地带,都在将现代社会一个比较敏感的医患关系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台阶上进行审视。仇视医生不再是什么怪事了,白求恩已经成了个遥远传说。
“其实,只有干过这行,才知道其中滋味,现在的医患交流出现断层,媒体和一些社会道德导向也有失偏颇,还有人为因素,工作压力和生存压力,等等,都在影响左右着这一块……”李三点头赞着,“大学生就是不一样,分析问题也头头是道!”
离开那里时四川人却提到子海写作的事,“你还记得那个叫狗子的吗?”他问李三。
“狗子?谁叫狗子?”李三显得对此一无所知。
“你忘记了吗?去年还找过你,在你厂子里当过学徒工的,他不就很喜欢写作吗?”这么一说,那李三忙拍肚子摇头,“我每天和很多应聘工作的人交道,快忘干净这些了,是啊,我记得,这小伙,不是李庄里的人吗?说起来还是我的家们!”
他们一边往招聘点那边走去,一边继续扯聊着。
“我这兄弟也很喜欢写东西!”四川人忽而将话题扯到这上面,“他告诉我,来邓庄就是为了写东西!”李三很快顿足下来,若有所思地望了下子海,然后继续往前蹿去。
当子海在椅子上坐到实在有些困倦时,他起身来想起人才市场的事,“人才市场在哪?”
李三告诉说,那边一幢大楼都是,不过人才市场不好找事,一般都还得登记然后等待他们去推荐,程序多,对于年轻人和那些急需工作的人,是不理想的,大部分应聘者都选择在这外面招聘栏前直接联系招聘点。
不知又路过多少应聘者之后,李三捡起来一张报纸随意看起来,正在子海往回走来时,李三忽而将手中报纸递给他。
“又一个北京的耳鼻喉科医生,颈部被刺!”他朝那个醒目标题指了下。
子海认真地读起来,但他觉得自己什么也没看进去,尽管他看的那般认真费劲。他只觉得眼前正有个人在手握尖刀冲进耳鼻喉科门诊,然后突然面露凶光,朝正在检查病人的医生狰狞地刺去。医生很快痛苦地倒下,成了病人。那个手持尖刀的刺杀者则一副满足笑容,开始穿起那白大褂在科室门前,耀武扬威地赤裸着脖子来回跑着,大喊:我是医生……
“我也明白了,小伙子,你没选择继续呆在医院是正确的!”李三递给他烟,点火,然后颐指气使地说,“医生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病人,没什么荣耀的!”
五
子海觉得心里跳得慌,他根本不敢回忆去年夏天他还在那家小城里私立医院上班的各种情景,那是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他作为住院医师配合那主治医师管理着十五六个病人,人数最多时可高达二十六七个,全由他一人开住院处方和写查房记录,还得处理每天新收病人以及老病人的各种突发症状。他一天到晚像台机器般地运转着,主治医师倒是对他态度和蔼,最多是在人多时吼几声,不过,当子海得知私立医院里作为没证的住院医师,比孺子牛还不如,有时连草也没得吃就莫名其妙地要求你挤出奶来。在那家私人医院里工作的一年,很少有休息时间,一周能好不容易转到半天休息,更多时一直呆在医院里,和病人们相处。有几回,一些嗓门高大的病人里门诊看病,正是子海坐在那里,量血压和开一些检查时遭到质疑,解释后也没见效果,叫苦连天的病人家属朝他骂起来,也没说明理由。后来,主治医师进门来将现场有效控制住了,子海才明白病人家属辱骂原因是病人等得不耐烦,不过显然这私立医院人手不够,就算你忙碌得地暗天昏,那些源源不断来看病的人还是排成长龙在门诊部守候着……有两个年轻人甚至将子海悬挂在门背后的卫生衣扯出往外扔,子海沉默寡言继续开单子,主治医师则心平气和地给那两个冲动的人解释,并讲明子海不过刚从学校毕业一段时间,一些东西还没讲明白。子海承认是自己的沉默寡言坑害了他,但却也拯救了他。那天他没多说一句话,否则,他很难想象现在还能坐在北方,看着报纸上刊登的那些牺牲在病人手里的医生。他觉得很久前自己可能已经死过几次了。或者与死神擦肩而过。
“行业不一样,不好说!”子海只是弱弱地辩驳了句,李三点头表示理解。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