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进一步将这种反思上升到哲学层面:"世间众生终化尽,天地万物总轮回。老庄孔孟皆圣贤,卓越思想传千年。墨疱非凡技艺精,惠及黎民生不息。" 在 "众生化尽" 与 "思想传千年" 的对比中,作者揭示了文明的真谛:真正不朽的不是王权富贵("王权富贵易消逝,荒冢堆堆野草萋"),而是惠及民生的思想与技艺。这种认识让东楼的 "见证" 有了明确的价值立场 —— 它所见证的不仅是历史的变迁,更是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的永恒真理。
四、艺术创新:古典文脉的现代转化
《东楼之歌》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视野,更在于其对古典诗歌艺术的创造性传承。作为一部当代古风长诗,它既保持了与古典诗词的血脉联系,又注入了现代的思维与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一)用典的密度与深度:文化记忆的唤醒
全诗运用典故与成语百余处,形成了罕见的 "典故密度",但这种密度并非堆砌,而是对文化记忆的精准唤醒。"流杯池边摹兰亭" 化用王羲之兰亭雅集的典故,既点出黄庭坚的文人雅趣,又暗示其对古典传统的追慕;"江渚一曲临江仙" 直接引用杨慎的词句,将原诗的 "古今多少事" 与东楼的 "千年沧桑" 形成互文;"泰阿神剑划苍穹" 借用《越绝书》中 "泰阿剑" 的典故,以宝剑的锋芒象征未来 "旷世雄文" 的力量。
这些典故的运用实现了三重效果:一是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厚重感,让东楼的故事与整个中国文化史产生关联;二是形成了 "文本间性",使诗歌成为与古典文学对话的媒介;三是通过典故的 "熟悉度" 降低了现代读者理解的门槛,让历史场景更容易被感知。正如 "建安风骨悲慷慨,唐诗宋韵若兰馨" 两句,以读者熟悉的文学流派概括古典文脉,既简洁又富有感染力。
(二)意象的象征系统:从自然到人文的升华
诗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意象系统,从自然意象到人文意象,形成了严密的象征网络。自然意象中,"岷江"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延续("滚滚大江东流去"),"翠屏山" 代表着地域的稳定与永恒("遥瞻巍巍翠屏山");人文意象中,"东楼" 是核心,"流杯池" 象征文人雅趣,"泰阿神剑" 隐喻创作的锋芒,"红荔" 与 "重碧春酒" 则是地域文化的符号(戎州即今日宜宾,是荔枝产地与酒乡)。
诗人将重建后的东楼比作一位 “亭亭玉立待深闺” 的佳人,“苦等才子聘礼来,披上霓裳嫁娶衣”,以浪漫的比喻,赋予东楼以生命和情感,生动地表现出东楼对与才子结缘、诞生传世之作的殷切期盼。“寂寞千秋再守望,才子穷途颠沛离。千年时空难觅君,妾在深闺候佳音”,进一步强调了东楼等待的漫长与执着。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这位未来的才子可能处于各种不同的境遇:“或许君在三界外,况且不在五行中。六道轮回苦煎熬,茕茕孑立越时空。郎君苦渡蓬瀛岛,羽客汗漫游崆峒。红尘扰攘迷真性,皓月清辉经纬通。或许呱呱才坠地,嗷嗷待哺襁褓中。或是学堂寒窗里,懵懂乳臭尚后生。或是朝堂之将相,权力纷争贬谪臣。或是庙堂修行者,六根清净道高人。或许龙游在浅底,虎落平阳犬欺狺”,从超凡脱俗的仙界到尘世的各个角落,从婴儿到老人,从庙堂到江湖,展现出对这位才子的无限期待与想象 。
诗人坚信,历经岁月沉淀与磨砺,终会有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登上东楼,创作出传世之作。“他日登临东楼去,挥洒笔墨气千云。沥尽千秋苦锤炼,炉火纯青道行深。沧海桑田岁月里,涓涓细流汇集存。苦辣酸甜尘世中,字字珠玑凝聚成”,这位才子将汇聚千年的灵气、岁月的积淀、人生的感悟,以如椽巨笔,书写出震撼人心的传世之作。“砥砺千年磨一剑,宝剑锋芒神光炫。泰阿神剑划苍穹,凤仪七星逐赤日。利剑出鞘之时日,神文横空出世时。传世之作将呈现,旷世雄文或修成。传世之作荡气肠,大气磅礴憾人心。旷世雄文震九天,气贯长虹耀星辰。胸藏剑气踏昆仑,必将一剑来封神。熠熠琼瑰九垓臻,巍巍东楼天下闻”,诗人以一连串激昂的诗句,描绘出未来传世之作诞生时的磅礴气势,以及东楼因此而名满天下的辉煌前景,表达了对文化复兴的坚定信念与热切期盼 。
这些意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互动中升华:东楼 "俯瞰" 岷江,是人文对自然的观照;"红荔" 与 "春酒" 在东楼的宴席上出现,是地域文化与文人活动的结合;"泰阿神剑划苍穹,凤仪七星逐赤日" 与东楼 "犹如七星龙渊剑,倚天九霄刺斗牛" 的并置,龙渊、泰阿双剑合壁,横空出世,凤仪七星,追逐赤日是何等超凡脱俗的神奇意象。是建筑意象与精神力量的融合。这种意象系统的建构,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意象路径进入文本的深层。
(三)风格的刚柔相济:历史的雄浑与情感的细腻
《东楼之歌》的风格呈现出 "刚直雄健" 与 "沉郁顿挫" 的辩证统一。写东楼的地理气势("犹如七星龙渊剑,倚天九霄刺斗牛")、蜀地的战乱("半条江水染血痕")、未来的期待("气贯长虹耀星辰")时,语调雄浑,节奏明快,展现出 "刚直雄健" 的阳刚之气;而写文人的错失("传世之作未曾留")、百姓的苦难("哀鸿遍野泣荒茔")、东楼的等待("寂寞千秋再守望")时,又语调低沉,情感内敛,体现出 "沉郁顿挫" 的阴柔之美。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