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旧体 >> 正文

沁园春•人生如歌(外七首)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杨雪    阅读次数:15104    发布时间:2025-05-18

◎沁园春•人生如歌

 

岁月如歌,百转千回,自谱宫商。  

看垂髫似水,清泉漱玉;少年如瑞,白羽轻扬。  

浪涌青春,壮怀激越,万顷沧波映日光。  

中年至,恰金秋穑满,嘉穗垂黄。

 

桑榆晚照尤香,纵鬓雪犹存松柏刚。  

叹人生剧场,悲欢幕启;家山曲度,冷暖茶凉。  

独唱合鸣,穷通在我,五线光阴织锦章。  

终成矣,这钧霄广乐,天地同觞!

 

赏析:

这首《沁园春·人生如歌》以音乐为喻,将人生不同阶段比作乐章中的不同旋律,展现了生命从青涩到成熟的壮阔历程。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意象交响

上阕以"宫商"开篇定调,用"清泉漱玉"喻童真纯净,"白羽轻扬"状少年意气,"沧波映日"绘青春壮怀,"嘉穗垂黄"写中年丰硕,四个乐章通过水、羽、浪、穗的意象更迭,完成从"垂髫"到"金秋"的时空交响。下阕"松柏刚"与"鬓雪"形成张力,将暮年沧桑转化为坚韧的力量。

二、结构对位

全词严守词牌格律而富有变奏。上阕四组四言句如快板,下阕"叹人生剧场"六字句转慢板,末句"天地同觞"七字长音收束。过片处"桑榆晚照尤香"既承秋意,又启暮年之思,实现情绪的自然转调。

三、哲思共鸣

突破传统伤春悲秋的窠臼,词中"穷通在我"彰显主体意识,"五线光阴"将抽象时间具象为可谱写的乐章。结句"钧霄广乐"将个体生命升华至宇宙尺度,与东坡"物与我皆无尽"的达观遥相呼应,在宋词意境中注入现代人文精神。

此词最妙处在于以音乐性语言完成对生命的赋格:既有"垂髫-少年-青春-中年-暮年"的横向旋律展开,又有自然意象(水羽穗松)与人文意象(剧场茶乐)的纵向和声,最终在"天地同觞"的恢宏终止式中达成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沁园春•人生如水

 

澹澹人生,哺育春秋,未计瘦丰。  

任折腾终苦,当随霁月;沸沉由性,且待霞红。  

堤锁韶光,舟犁白浪,化羽青云谒碧穹。  

凭栏处,纵寒霜侵骨,爱暖严冬。

 

从来逆旅匆匆,砺铁骨铮铮战朔风。  

记沧浪濯足,鞋痕易湿;鲲鹏寄志,云翼犹雄。  

怒海曾谙,狂澜共赴,无悔年华掷浪峰。  

抬望眼,正惊涛挟电,直破鸿蒙!  

 

赏析:

上阕:以水喻人生,展现豁达与超脱

1. “澹澹人生,哺育春秋,未计瘦丰。”

赏析:开篇以“澹澹”形容人生,化用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喻示生命如江河般浩渺不息。“哺育春秋”赋予时间以母性,暗含滋养与成长。“未计瘦丰”体现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的超然态度。  

2. “任折腾终苦,当随霁月;沸沉由性,且待霞红。”

赏析:以“折腾”拟人化命运起伏,“霁月”象征清明心境,“沸沉”呼应水的沸腾与沉淀,体现顺其自然、静待时机的智慧。“霞红”暗喻希望,展现乐观精神。  

3. “堤锁韶光,舟犁白浪,化羽青云谒碧穹。”

赏析:“堤锁韶光”以堤坝截流喻时光易逝,“舟犁白浪”则展现破浪前行的动态美。“化羽青云”用《庄子》鲲鹏典,表达超脱凡尘、追求高远的志向。  

4. “凭栏处,纵寒霜侵骨,爱暖严冬。”

赏析:结句陡转,以“寒霜侵骨”的凛冽对比“爱暖严冬”的温情,凸显逆境中仍怀炽热情怀的坚韧。  

下阕:由静转动,抒写抗争与豪情

5. “从来逆旅匆匆,砺铁骨铮铮战朔风。”

赏析:以“逆旅”喻人生短暂(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朔风”象征严酷环境,“铁骨铮铮”则突出不屈傲骨,形成刚柔并济的张力。  

6. “记沧浪濯足,鞋痕易湿;鲲鹏寄志,云翼犹雄。”

赏析: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濯我足”,但反其意强调“鞋痕易湿”——即便沾染尘世,仍存“鲲鹏”之志(《逍遥游》),展现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7. “怒海曾谙,狂澜共赴,无悔年华掷浪峰。”

赏析:“怒海”“狂澜”将人生推向高潮,“无悔”二字掷地有声,体现以热血搏击命运的壮烈,暗含“弄潮儿”精神。  

8. “抬望眼,正惊涛挟电,直破鸿蒙!”

赏析:结句如霹雳,“惊涛挟电”融合自然伟力与生命激情,“破鸿蒙”借用《淮南子》开天辟地典,象征打破桎梏、开创境界的终极豪迈。  

整体特色

意象交响:水(澹澹、沸沉、浪)、风(朔风)、鸟(鲲鹏)、天(鸿蒙)等意象交织,构建宏阔宇宙观。  

哲思层次:上阕“顺应”与下阕“抗争”形成辩证统一,暗合儒家“刚健”与道家“无为”的融合。  

语言张力:动词“犁”“掷”“破”充满爆发力,与“锁”“待”的静观形成节奏对比,增强艺术感染力。  

此词堪称现代豪放词佳作,既得古典词牌之韵,又注入了当代人的生命追问。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140952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