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心中有百姓,百姓心中才有你。这不是句空洞的话,是只有实心为群众办事才能体会到的。职责所在,虽不图所报,但求心安理得的离开。至少在离开之后没听到有人说某个人早就应该走了,早就应该腾出位置了。
任何人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也做不到每个人都喜欢,这我心知肚明。在烽火的这些年,对工作、对群众我自认是问心无愧的,唯一觉得亏欠的还是家庭。从我到烽火工作女儿才三个月到离开烽火回到派出单位时女儿已经四岁多,这四年的时间,少了对女儿的陪伴,少了对妻子的分担。女儿一两岁的时候,都是妻子每天背着给其他孩子们上课,此种心酸无奈,只有经历过,才知辛苦。
工作和家庭,是很难顾及,其中总有一方要付出得多。这些年来,感谢妻子的辛苦付出和理解,也算慢慢的过来了。女儿也在慢慢的成长,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也感谢烽火群众的惦记与热情,你为他们服务过,他们是会记在心里的。在水果和蔬菜成熟的季节,他们得知我要回城的时候,总会一大早的打来电话,让我等待他们,给我送点苹果、时令蔬菜或者特产,让我带回家给家人尝尝。收受群众的物品是有违纪律问题的,我曾多次的拒绝过,但他们却说,这又不是值几千几万的物品,只是我们的一小点心意,是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果不收也是看不起我们。
这家拿点苹果,那家拿点花椒、大蒜,还有的送点鸡蛋,归拢在一起,也装满一大箱子,捎带回家,也够吃一段时间。我深知白拿群众的东西总是不好,所以从城里回来的时候,也给他们带点礼品,在走访他们家的时候作为礼物回赠给他们。
烽火墙的老王夫妇,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我是在一次处理纠纷的过程中认识他们的。他们是当事方,在发生纠纷时行为有些极端,我在得到消息后,和李群星一起去了现场,看到老两口躺在地上不愿起来。在不断地沟通后,老两口说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同意解决方案,但如果对方兑现不了,我是要找你的。
结识老王夫妇后,路过烽火墙,我总会有意无意到他们家坐坐,和他们拉拉家常,摆一摆他们的经历。后来得知其大儿子在一次意外中死亡,老年丧子的悲痛让他们显得更加年迈衰老。我给村两委同志商量说,给他们申请点补助,让他们安度晚年。后来他们家每年杀年猪的时候,都会让人打电话叫我过去吃顿饭。
百姓的质朴,让我感动。
十八
感动的事情很多,不能一一想尽例举和表述。
感谢烽火干部群众,让我在烽火工作期间有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让我即使离开烽火,仍时常有想回去看看的冲动。有的群众家中有个婚丧嫁娶等大事小情,也会给我打电话,让我有时间的情况下回来坐一坐,我很乐意前往再和大家吹吹牛叙叙旧。
我觉得被人惦记也是件很好的事情,是对自己的鞭策和肯定。
和几位村干部的相处,也是深感融洽。他们也从未把我当作外人而敬而远之,都是作为弟兄姊妹而相处。他们的家里,我都是常客。只会煮清水面条的李群星很欣赏我的厨艺,下班后买上土鸡让我去他家给他做黄焖鸡吃;陈涛不知在哪里弄了几条野生鱼,让我去品尝新鲜鱼汤;李文俊的母亲炒了菜,也叫我去吃晚饭。姜艳群是位女同志,我一个人不好意思常去她们家蹭吃。总之,这几年我在他们几家蹭吃的饭,积累下来也要有好几千才可以付清。
后来村里换届,他们在村里的任职都有了变化。姜加贤同志因为年龄的原因退了下来,陈家刚同志作为新的班子参与到村里工作。镇里下派的工作组因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不再保留,只留下县里驻村工作组。谢豪同志因工作原因调离威宁,没有变化的只有我,依然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留了下来。
十九
这些年,烽火的变化确实很大。
包括办公条件。
用办公经费添置了一些椅子,从信访局要了一张会议桌,规范布置好了会议室等办公场所。围墙作了修缮,群众服务大厅也进行了新的装修,办公阵地有所加强。
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关心帮助下,从水溪河到接779县道的道路已全部硬化,新改造的G356国道穿村而过,交通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别墅、小洋楼屡见不鲜。百姓的日子在大家的努力下过得是越来越好。
石板沟的1600多亩苹果已进入盛产期,当地百姓每年的务工和流转费已够基本花销,吃穿用度不成问题。烤烟、大蒜、辣椒等经济作物的规模性种植,家庭农场的兴起,也为群众增加了不少收入。各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切都在向着预想的方向发展。
一直以来,中水人对教育的重视远近闻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也确实如此,多学一点知识,在今后就能少受一点苦,就算从事农业生产,也是依靠科学才能获取利益最大化。烽火人紧紧跟着中水的步伐不甘落后,近年来烽火教育也取得了很大提升,本科生未曾统计,但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就有多个,其中不乏博士研究生。这几年在外工作的烽火人不在少数,很多已成为他们工作行业的佼佼者。
我在多次接受电视台和报社的采访中说,是国家的政策让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是干部的行动让他们感受到了动力,是自身的辛勤让他们获得了成果,这就是多赢的效果。
二十
时间在不经意间悄然流走,两轮四年的驻村期限很快期满,就要踏上返回派出单位的旅程。回望这段经历,收获满满,不仅仅是我写满文字的四本笔记,还有对烽火的不舍之情。在即将离开烽火的前一天,我再次到王三雨送我种过蔬菜的两分土地里看了看,沿着水溪河走了一圈,再看看河两岸群众种植的庄稼,正迎风成长。
亚春、玉朝和应彪提前得知我要离开,就打电话让我安排好时间,要分别请我吃饭为我送行。我说别整得那么伤感,工作的离开并不代表再无相见,以后我还会经常来的。在饭桌上,我们一起回忆了这些年的过往,无不感慨万千,这是一段难忘的时光,是一件载入史册的经历,我们都赶上了,并且为之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为此感到光荣。
我说,感谢遇见你们,是你们大家的支持让我们工作得到了认可。党支部连续两年获得县市表彰,是我们集体的荣誉,是对我们的肯定。这几年中,因工作原因,有些同志之间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那毕竟不是因为私心,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不必耿耿于怀。人世间,不是因为一些特殊的缘分,大家很难凑在一起相识,我们都应该珍惜这难得的机遇,成为永恒的记忆。
村里几个玩得好的朋友问我具体哪天走,要买烟花炮竹欢送我离开。我笑着说,时间没定,可能还有几个星期吧。
当天夜里,我收拾好行李物品,一个人去了镇上吃了顿烧烤。第二天一早,将所有钥匙放在办公室后,悄然离开了我所工作和生活四年的地方,默默的祝好。
作者简介:
杨昌雷,男,贵州金沙人,贵州省毕节市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套》。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