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作为喀斯特地貌的黔西北,季节性缺水不是新鲜的话题。
烽火虽说守着新华水库,但那也只是作为灌溉用水而非饮用水源。在每年的三四月份,有些地势较高的地方,供水压力不够,也只能采取紧急供水。
为了解决全体村民的用水问题,我们大家翻山越岭分头寻找水源,新建蓄水池,采取多级提灌等方式,逐步让百姓有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饮用。
陈涛对此是辛苦的,他不仅要协调水车供水,还要负责蓄水池的修建,管道的架设等。为此,他还垫付了几万块钱,在新华水库的旁边修建了一口新的水池,解决了烽火九组的百姓用水问题。
有时候一个组之间也会发生饮水纠纷,比如某个组的蓄水池,是该组一部分群众自行投工投劳投钱修建的,在枯水时节,另外没参与的群众也想饮用该水源,人家出钱出力的群众当然不干,由此引发纠纷,更有甚者会发生打架冲突等事件。这就需要村两委第一时间介入调解,定分止争。
我和村两委就调解过几起类似的纠纷,一般解决的方案都是宣讲政策,水源是国家的公共资源,并不属于某个人或某几个人所有,但也并不意味着私人投资新建的饮水设施要给另外的人无偿使用。所以本着以解决矛盾出发,从维护出资群众利益着手,让未出钱的群众补出一部分资金,或者通过安装水表的方式补偿给对方。
这也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当然,也有个别的群众认为,保障用水是你政府的事,与我无关,钱我一分也不出,政府还必须保障我的用水。此类是最为头疼的事情,终究不管是单独为其定期供水还是想其他办法,都得予以保障用水。
这就是在其位得谋其政,在其位得维护民利的体现吧。
十五
“杨书记,我家苹果吃得了,你天把抽时间过来尝尝。如果没时间的话,我给你送点来吧。”这是村民王某才的老伴每年苹果成熟的时候都会给我打的电话。
第一次到王某才家,是我到任后的一个星期。因陪同县里的检查组到他家走访,从而对这个家庭有了初步的了解。
日常在家的只有王某才两老口,他们都是六十多岁的年龄,女儿早已出嫁,唯一的儿子因病早亡,收养的一个儿子正在贵阳读大学,即将面临毕业。老两口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命不好,说他们早亡的儿子是多么的听话,说他们如何虔诚上天却对他们不公。
我安慰他们说,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不幸,比你们更苦的大有人在,过去的就不要再多去想了,生活总是要向前的。逝去的孩子不会再回来,好好的教育好现在的养子也是你们的成功。再说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也给予了你们一些帮助,生活不愁吃穿,等孩子毕业了压力也就小得多,等到孩子结婚,也算儿孙满堂,多好。
说到现在的生活,他们情绪才有所转变。指着两层的房子对我说,杨书记,我从未想过此生会住上这样的房子,我们刚结婚分出来的时候,连房子都没有,都是自己在山上搭窝棚住,到后来,慢慢的盖了两间茅草屋。这些年来,在政府的关心下,盖了这两层的房屋,也不担心跑风漏雨,感到满足了。
现在,老两口都还在起早贪黑的忙碌。经营着一大片苹果园,喂养着几头能繁母牛和肥猪,加上零卖的早熟蔬菜,每年的收入也还可观。为了在村里树立勤劳致富的榜样,我还专门请了县电视台的记者到他们家进行宣传报道。
2021年,在他们养子面临大学的时候,还专门打电话咨询我,问可不可以去参军。我肯定地告诉他们,能够到军营去锻炼自己,为国效力,那当然好。参军不止是一种荣誉,更是对孩子意志的锤炼。经过一系列的考核、政审合格后,其养子被分配到新疆某部服役。
十六
我和当时贵州作家网的运营总监郭太东先生聊天时表示希望他能组织一批作家到烽火采风,宣传一下烽火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
太东先生欣然应允。他说,如有必要为我们组织一次公益募捐。
我在微信里回复他感谢雪中送炭。
他随即联系了十多名作家及文学爱好者,在五一节前来到我村进行采风和进行脱贫攻坚公益捐赠。他们一行或从贵阳、或从遵义出发,带着对烽火的爱心关怀,载着他们捐赠的物品、书籍到中水汇合。
我主持了四月二十八日的捐赠仪式,太东先生作为代表在会上发了言。他说:“他秉持着一个文学人的热心和公民的良心,到烽火来尽一点社会责任,为脱贫攻坚助点力。”其他两位本土企业家也现场作了捐赠并发言,表示将会继续支持烽火的发展。
广林书记在致欢迎词中说,感谢太东先生一行不辞辛劳来到烽火进行脱贫攻坚公益捐赠,这体现了企业和个人的社会担当,他们的善举既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鞭策,同时也是一种温暖。也感谢本土企业家情系家乡,慷慨解囊,他们为脱贫攻坚事业所做的贡献,烽火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也将永存。
我在表态发言时承诺,我们将珍视这笔善款和物资,做到笔笔有出处,绝不允许落入个人腰包,把每分钱都用在百姓身上,接受捐赠人监督。大爱不言谢,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年底圆满收官,接受成果“检阅”,这是对所有爱心人士的回报。
当然,也感谢我们所有的成员,为公益捐赠活动的顺利开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尤其要提的是陈祖相同志,自掏腰包为活动的所需费用买单。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