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永不丢失的雕像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 曾丁玲    阅读次数:88181    发布时间:2023-12-09

 

(赵军莉在哥哥坟头声声呼唤)


她也是军人,她能不明白军人的使命就是保家卫国?身为军人,自当“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可是,道理归道理,情感归情感。即使哥哥已牺牲多年,只要一想到哥哥物质的生命已永不复存在,她心里的痛依然如刀绞。

军莉永远不会忘记她和哥哥生前的最后一次见面。那次,她刚到云南当兵不久,正好哥哥也去云南接兵。一天,哥哥顺路去军莉所在的连队看望她,临别时哥哥嘱咐妹妹:既然当兵来到部队,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听从连领导的指挥,干什么都要干好、干踏实,千万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还有,哥哥希望你能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赵军莉怎么也没想到,哥哥的这几句离别赠言,竟成了他留给妹妹的最后遗言。参战后,她火线入党的喜讯,哥哥还没来得及分享,就这样匆匆地走了。走得那样义无反顾,走得那样忠诚坦荡,走得那样光照千秋。

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后,父亲赵琴一下子苍老了许多。虽说自己戎马一生,战场上生与死的事也经历过不少,可这次牺牲的毕竟是自己最看重的儿子,是那个才20出头,连家都还没有成就先自己而去的儿子。在那场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身为老政委的他,同一时间、同一战役有三个儿女同日参战。儿子在前线部队;大女儿随师医院向前线开进抢救伤员;三女儿在军区通信总站的长话连,专门负责西线战事的战情通报。作为一个多年驰骋沙场、战功赫赫的资深老军人,他深谙战场上风险难测生死难料。战争,是对军人灵魂发出的考问。既然战争选择了军人,勇往直前,才是军人唯一的选择,哪怕在前方等着你的,可能是与死神的拥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壮烈?这一对均是共产党员的父子军人,在战争面前,义不容辞地选择了听从祖国召唤,奔赴战场,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去实践军人的理想。

赵琴的家国情怀和赤胆忠心,日月可鉴。

战争依然在进行,战火依然在燃烧。儿子牺牲后,老政委又亲自将正在上高中的小女儿赵军薇送到部队。赵军薇继承红色家风前赴后继,到部队接过哥哥的枪,在昆明143野战医院为救治前线伤员夜以继日的工作着。赵琴在用自己挺直的脊梁诠释一个老军人正直、无私的责任与担当的同时,也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植入骨髓里的无以言说的伤痛。多少个不眠的夜晚,这位身经百战、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的父亲想儿子想得老泪纵横。他一次次打开儿子生前留给父母的最后的书信:爸、妈,我走了,带着你们的希望,生为民族生,死为民族死。此去若战死疆场,为国尽了忠,当魂归故里,常伴父母墓旁,以尽人子之孝。每每读到这里,他都会有一种自己心都被掏空了的痛感。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他一次次打开记忆的闸门,想认真温习与儿子在一起时的所有美好时光,才发现,由于长期忙于工作,儿子年少时的成长中他缺席太多,以至儿子短暂的生命留给他的影像实在是少之又少。

1979年老政委携妻女为儿子扫墓)

1979年,部队凯旋回国后老政委赵琴携妻女去云南马关县的马白烈士陵园祭奠儿子,41师一名随行的宣传干事拍到一张阴阳两隔的军人父子心语低诉的动人画面,这幅图片后被当时的《国防战士报》刊用。临去儿子长眠的陵园前,有亲朋好友们劝赵琴将儿子的遗体带回贵阳安葬。赵琴却说:不用了,就让军生在那边安息吧!青山处处埋忠骨,那里有他的战友陪伴着他。生前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南疆,死后就让他们的英灵继续守望着那片土地吧。这个老军人高风亮节的家国情怀,注定让人肃然起敬。

1982年,老政委赵琴因身体情况,由组织安排离职休养,定居贵州省军区第一干休所。赵军生最小的弟弟赵军雁在工作两年后,也像哥哥姐姐一样走上了从军之路。

2000827日,时年76岁的赵琴老政委因突发心脏病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为了实现赵琴想在另一个世界好好陪伴儿子同时也为了实现赵军生烈士生前遗愿,也为了方便弟妹们今后祭奠哥哥,亲人们在贵阳海天园公墓中心区域的缅怀园(已被当地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赵琴的墓地旁,为赵军生建了一个衣冠冢,冢前立了一块墓碑。一座墓地、两个墓碑以及两个墓碑上两个英武的军人石雕头像,俨然成为这座陵园一道独有的父子连墓景观。世间夫妻合葬之事常有,父子连墓,闻所未闻,至少鲜有。老父亲该对这个儿子有多么深爱,才会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父子间最后的深情相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隔着一个世界时,老父亲无法向儿子述说他对儿子年纪轻轻就离他而去的万般心痛和不舍。现在,老父亲终于可以在地下与儿子长相守了。他要把自己生前对儿子所有的亏欠,弥补成身后的长相陪伴。他不能也不敢再一次丢失儿子,因为来世,他们还要做父子。

海天园公墓缅怀园赵琴父子连体墓)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5964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