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可思议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也不做家务了。尤其是众多未婚女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用电热水壶烧开水,成了部分女性最拿得出手的“厨艺”。我把这种现象,归咎为原生家庭教养的严重缺失。
一个人成年后,如果有幸成为所谓“成功人士”的话,当然是件好事。至少,他能有经济实力,去雇佣别人为自己打理私生活。可是,如果你没那个命,成不了所谓的“成功人士”的话,那么日子就可能过得一塌糊涂了。其结果,可想而知。如果是未婚的话,可能就是每天吃着外卖,住着像狗窝一样的家。如果是已婚的话,可能就会因为分担家务的问题,导致夫妻闹矛盾,甚至大动干戈。
我非常喜欢海子的一首诗,叫《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啊/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诗中,所提到的“喂马、劈柴”以及“关心粮食和蔬菜”,其实就是我们人世间所有俗人,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家务,也是生活。我们在干这些家务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触摸”生活,或者说感受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你或许未必每天都干了这些事,但一定有人替你干了这些事。
作为一个人,既需要一份体面的工作,也需要一份有质感的生活。工作,是为了有经济收入,从而为生活提供经济保障。而生活,是为了享受生命的过程。工作,虽无贵贱之别,但有收入高低之分。生活,虽无数量之别,但有质量高低之分。可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却无法过上有质感的生活。而有的人,能过上有质感的生活,却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既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又拥有一份有质感生活的人,虽然有之,但少矣!
在我家附近,有一个麻辣烫店。每到夜幕降临之时,生意便异常火爆。顾客排队消费,能排几百米的队伍。一直能火爆到次日凌晨两三点,每天如此。在这些排队消费的人群中,大部分都是二十来岁,刚出社会的青年男女。他们衣着光鲜亮丽,应该都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那么,像这类所谓的“白领”阶层,为什么那么热衷于麻辣烫,这类垃圾食品呢?我想其中原因,无非就是两点:要么是晚上不想自己做饭;要么根本就没有做饭的能力。也就是主动地,或被动地,过着这种低质量的生活。他们不是特例,而是当前我们城市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也是各个快餐平台,生意异常火爆的原因。因为,城市中生活着大量“有工作,没有生活”的人群。这些人群,就是他们的“客户”,和他们的“市场”。
就我本人而言,我拒绝过这种“只有工作,没有生活”的日子。
随着年纪渐长,工作越来越忙。我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多。能够让我自由支配的个人时间,却越来越少。因此,我时常会有一种生活在半空中的错觉。即便如此,我每天还是会尽量抽出点时间来,买买菜,做做饭,洗洗碗,洗洗衣服,拖拖地。养养鱼,种种花。干点生活中,所谓“无聊”的家务事。看似简单“无聊”,可我却享受其中。尤其是,非常享受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家务的感觉。
当你白天看到我穿着西装革履,忙工作时,能想象出我晚上穿着烂拖鞋,蹲在地上擦地板的样子吗?这就是真实的我。西装革履,是我干工作的样子。穿着烂拖鞋,蹲在地上擦地板,是我生活中的样子。我既热爱我的工作,同时也热爱我的生活。确切地说,我既需要工作,也需要“触摸”生活。
最近,一位朋友在闲聊中,向我抱怨说:“这几天,孩子放假了,忙得我焦头烂额。”我问她说:“忙,跟你孩子放假有什么关系?”她说:“就因为她放假在家,我既要做家务,还要带她出去玩,和参加各种培训班。所以,我才比以前更忙了。”我说:“你女儿已经十三岁了,应该是个小大人了。该为父母分担家务事了,最起码自己个人生活上的事情,应该由她自己干了。”那位朋友,一声叹息道:“现在的孩子,能把书读好,就谢天谢地了,还能指望她干家务事儿,想都别想。”
现在,众多家庭似乎都在不知不觉间,步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把女儿当“公主”待,把儿子当“太子”养。似乎,只求他们干一件事,那就是:好好学习,考高分。似乎万般皆下品,唯有学习和考试高。在智力培养上,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填鸭式,或拔苗助长式催化。结果,培养出大批只会考试的“机器”,和不懂生活的“巨婴”。
殊不知,培养孩子考出好成绩,无非就是为了将来能谋得一份好差事。而谋得一份好差事,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维持一份体面的生活。可是,如果你所培养出来的孩子,连个荷包蛋都不会煎,那么请问:他们哪有能力,去感受自己体面的生活?因为,他们能享受到的生活,只有粗糙的结果,而没有精细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培养孩子考试能力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培养孩子“触摸”生活,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抽象一点说,一个人的能力,无非就是两方面,分别是:抬头看路的能力,和低头拉车的能力。具体一点说,所谓“抬头看路的能力”,其实就是:运筹帷幄,谋篇布局的能力。而所谓“低头拉车的能力”,其实就是:脚踏实地干好当前手头上,每一件小事的能力。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