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千秋铸忠魂
在安龙县城区天榜山麓下,曾经有一座电影院。某个深夜,电影院轰然坍塌,从此,人们缺少了了解历史和传奇的视觉场所。
在坍塌的电影院南面,有一个安龙人都熟悉的地方,叫“十八先生墓”。这儿的墓茔,距今已有约400年历史。时光如白驹过隙,短促得让人的手还没有抓住什么,恍惚中就过了一百年。400年的岁月叠加,也仅仅是一片薄薄的尘烟。但当人们驻足于墓前,那十八位文弱书生的画面虽然依稀着,但也明朗着。
十八先生墓,现今被一些冰冷的石块砌成厚厚的墙体围着。要瞻仰十八先生墓,最好选一个阴雨绵绵的清晨,当有雨的日子,那雨就会从墓地建筑群的斗拱、翘檐滴下。细观雨的形状,仿佛是泪水滑过饱经沧桑的人的脸,有一种凄楚的味道。观十八先生墓,就需要酝酿这种心情。
安龙是一个曾经有皇帝居住的地方,大凡有皇帝涉足的土地,都会有一些历史或者传奇被后人反复玩味。皇帝叫朱由榔,他被明朝遗臣在广东肇庆拥立为永历帝。虽然,永历帝有反清复明的斗志,也派遣了无数明军抗击清军,但清军如火如荼,几乎把明军碾压成齑粉。为保存那微乎其微的实力,永历帝颠沛流离,迁至安龙。
永历帝在安龙有四年的艰难时光。四年里,他不像电影里的那些帝王桥段,臣民只能唯唯诺诺汗不敢出,帝王既有威仪,又有荣光,。那时的永历皇帝,连半点呼风唤雨颐指气使的微弱气息也没有。据传,他的帝王生活,有时连烤红薯都成了奢望。他所在的地方,也仅是租赁当地稍富庶的人家的房屋而已,甚至可能还辗转搬迁,所以被称为“行宫”。但永历帝,确也是一位值得人尊崇的人,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复国大志。只是,他生不逢时,天时、地利、人和都欠缺那么一点儿,注定了自己的一生,在历史上,只是一首让后人唏嘘不已的凄楚挽歌。
永历帝来安龙之前,安龙还称为南隆。那时的永历皇朝,是南明的最后一个朝代。永历年间,重臣孙可望把永历帝“接驾”到南隆之后,南隆改为安龙府。“龙”是帝王的象征,“安龙府”的意义不言自明。
永历年间,永历帝饱经了内忧外患的痛苦,外是清军步步进逼,内是孙可望在贵阳拥兵自重,大建宫殿,私铸钱币,私改国号为“后明”。孙可望还紧紧控制着永历帝少得可怜的生活开支,以图把永历帝困囿于政治的死胡同,让其苟延残喘难以兴风作浪。
自古以来,凡朝代的兴建,总有一些忠贞之士簇拥着帝王,出谋划策,冷静应变。在孙可望有了觊觎之心之时,有人看不下去了。谁?东阁大学士(宰相)吴贞毓。
吴贞毓的生平不简单,在明朝,他相继拥立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和永历帝朱由榔即位,算是明朝三代重臣。这样的重臣历来都是以国事为重,以生命为轻。于是,吴贞毓结盟朝中十七位重臣,齐向永历帝谏言:召南明抗清的擎天立柱李定国回朝,保卫安龙,保卫岌岌可危的南明之都。此事由林青阳为使奉命完成。后泄密。郑国是孙可望的幕僚,他拥兵直入永历帝行宫“文华殿”,诘问永历帝谁是主谋。吴贞毓铿锵怒斥:“凡事宰相主持。”
一介文弱书生,在国与义之间,在生与死之间,在取与舍之间。竟如此地当仁不让,把所有的“罪责”揽之入怀,其铮铮铁骨的魂魄泼洒在了安龙厚重历史的扉页之上,让人偶尔想起,总是荡气回肠。
但是,吴贞毓等十八位朝中重臣最终逃不过拥兵恃强的孙可望手心,均入囹圄。
永历九年(公元1655年)四月八日午时,天突降大雨,十八位南明重臣头戴木枷,足锁铁镣,行走于安龙府天榜山下。
刑场上。十八把钢刀被磨得铮亮而锋利,十八个莽汉凶神恶煞,他们站在受刑者身后。突然之间,十八腔热血冲天而起。天气陡变,天榜山上的天空全是殷殷如血的云朵。那天空,仿佛是一张巨大无边的宣纸,宣纸之旁,一位专门从事绘画历史风云的画家,正颤抖着双手,把十八腔忠义之血,泼洒成风谲云诡的南明历史画面。
这十八位殉难者,被永历帝称为“先生”。“先生”,历来是对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可见十八位遇难者在永历帝的心中有多重。
十八先生的故事,有些像“戊戌六君子”的典故,谭嗣同在就义 前赋诗一首,其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胆肝两昆仑。”体现了他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吴贞毓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其中“击奸未遂身先死,一片丹心不肯休。”同样让人感受到了泪泗滂沱的英雄风范。只是,十八先生共同赴难的人数是戊戌变法的三倍,所以被称为“惨案”。
十八先生典故作为安龙县的真实历史,每一位就义者的忠义之心惟天可表,所以,但凡编撰这个故事,都应该将其名字罗列出来。他们分别是:大学士吴贞毓、兵科给事张镌、翰林院检讨蒋圪昌、李开元、吏部都给事徐大人、大理寺少卿杨钟、太仆寺少卿赵赓禹、光禄寺少卿蔡绩、武安侯郑允元、江西道御史周允吉、御史李颀、朱议泵、福建道御史胡士瑞、武选郎中朱东旦、中书任斗墟、易士佳、司礼太监张福禄、全为国等十八人。
现在。十八先生墓内置十八块石碑,碑镌历代名人凭吊十八先生的诗词,也镌刻先生临刑前的绝命诗。另外堆垒了一座合葬墓。墓前是耸天牌坊,坊前跃踞两尊石狮,暗含着先生们的高风亮节与威武不屈。右侧亭堂设先生之狱绘画。拾级往上,则是历代名人对十八先生的高度评价,这些评价字字珠玑力穿石壁,把先生集体就义的凛然正义和家国情怀浓缩成几句短语,凭后人瞻仰与拜读。
张之洞题正祠上的题写道:“杀身以成仁,洵称志士;临难毋苟免,不愧先生。”
蒋中正题“碧血千秋”,把先生们的价值观及教育意义留给了后人揣摩。其余的题词不能一一铺陈。
十八先生墓的总体布局有些拥挤,仿佛正是十八先生在危难面前争先担义,慷慨赴死的精神写照。
十八先生墓根据地势分墓、馆、祠三处,观览时一直沿阶而上,一步一景,需平心静气才可以读透题词与诗赋内涵。如在加点自己的思维,一定受益匪浅。
凡需了解安龙历史文化的文化人,瞻仰十八先生墓是必到的去处。无论您是在哪个时令观览,墓园的松柏都永远青翠着。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