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人物专访:走近草根网优秀作者“贵州老高”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草根网    阅读次数:102164    发布时间:2023-05-23

 

人物专访:走近草根网优秀作者--“贵州老高”续七

高致贤老师“五十年写作感受之杂谈”摘录:6

 

热潮素材冷处理

 

时下正值第29届奥运会正在北京举办,报道北京奥运消息无疑是最大的热潮,但一般网民如何去写热潮?这得有些讲究。我的办法就是热潮素材冷处理。

为何热材不热处理?因为我们不赢国家几大媒体。奥运会的安排他们先知道,且已多次报播,我们再写就成了马后炮,等于捡人残羹、拾人牙慧。运动进行中的突发新文,电视、广播现场就在第一时间播出了,各网络系统也在第一时间发表消息,我们再捡来重报,不就等于背柴入箐、醉后添杯了吗?所以,不必去跟浪潮,跟的结果不会佳。

那么,普通网民与热潮新闻是不是就无缘了呢?当然不是,但得通过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与自己的思想特色。如昨天,文辛之页用照片集反映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男子体操队从失金到夺得团体冠军的兴奋,就带有自己的思想特色了!

记得在农业尚处于人民公社化的时期,一些写新闻报道的,形成农业上的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四季歌公式;工业上的年初报计划,年终报佳绩。由于工农业管理的模式化,新闻也如出一辙。有人将前一二年同期发表的底稿拿出来,将时间、数据换成当年的,投出去照常发表。

而写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的呢,每逢元旦颂新年,春节写喜庆,三八歌归女,五四颂青年,六一赞儿童,七一颂党恩,八一赞军威,十一庆祖国等,唱的多是节日歌。因节日内容早已固定,作者不能写自我个性,作品也就很难有变化,谁也不敢乱变化,因而,同节日的诗歌、散文,多系雷同化。现在也还有唱情人节之类的节日歌的博文,雷同的也不少。

今天的网络文学发表比那时候自由多了,我们就不必去凑热闹。在热潮中对某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冷静思考,从中悟出某种道理、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的文章才能耐人寻味、给人启迪;也才能实现文艺的多元化,达到百花齐放的境界。

 

坚持写日记好处多

 

我在回忆录中写一节关于好友郭桂发的文章,记不起他去世的时间,我粗看日记没有查到,便向一些与他或他妻子熟悉的亲友打电话、发短信,咨询他去世的时间。但他妻子常在子女处流动居住,行踪不定,不好联系;同志朋友尽力而为也记不准。这也难怪,我自己在医院守着他去世、一直参与他的丧事并送他上山,我都记不清了,他人怎么能记住?但我并未放弃,我相信,对于郭桂发之死,我一定是写入日记的。我继续查阅日记,逐日查看了5年的日记本,终于在今天(2009-11-12)查出他于19968291605分逝世,享年60岁。这事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实用价值!

写日记的好处很多,以前我只强调它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所以,我除要求我的子、孙辈写日记外,凡让我介绍写作经验或请我传授写作知识的人,我都劝他们写日记,而且要坚持天天写。可是,能做到的人并不多。他们尚未感受到写日记的好处,总认为自己很忙,或曰没有什么内容可写,关键是没有养成习惯。战争年代的将军尚有时间写日记,和平年代的文人就忙得连写一则日记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都没有?鬼才相信哩!至于没什么可写的,那更是自欺欺人!日记不是官样文章,也不是命题作文,记下自己一天的生活,即使整天睡大觉也记下为何睡觉一整天?……

日记是备忘录,可以帮助记忆,让自己记人、记时、记事记得很准。我在20多万字的回忆录中,所写的时间、地点、人名、事件,凡查日记的都很准确。个别只凭记忆的地方,有些时间、人名我就没有绝对把握了。有些读过我回忆录初稿的网友说我的记性很好,其实不然。那是因为我有日记查对。如果没有日记,我这个年逾古稀的老头子怎么能记得清20多年前难友刘文汉去世的年、月、日、时、分?

日记本身是备忘录,而且是历史记忆的目录,有如词典检字表,如日记中记下某日下乡采访、某日开会、某友去世之类的短语,便可根据这些线索去查采访本、会议资料或其它相关资料,抑或走访相关人员等等,扩大记忆范围。写日记的好处多多,这里略提一二。我写日记已上瘾了,一天不写日记就睡不着!

我学写日记已经半个世纪了,且从196335日学雷锋写日记以来,迄今已46个春秋,基本天天写,连几次生病、受伤住院治疗都未间断,当天不能写的,次日也要补记。所以,我写的回忆录就很实在!很多大事虽然不能全写在日记本上,但记下时间、人名和概要,也方便查找其它资料或人证物证。

坚持写日记好处多,诸君不妨一试。万一坚持不下来,把生活中的重要事情记下来也很有用。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47290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