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历久弥香的牛干巴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余庆 杨游游    阅读次数:50786    发布时间:2023-04-29

牛死了,集体的牛死了,他最喜欢的那头牛死了,他的“哑巴朋友”死了。韩兴国坐在牛棚边伤心的哭着。他哭,不仅是因为害怕处分,更是在责怪自己没有照看好他的伙伴。吃晚饭的时候,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大家都无比的兴奋,欢声笑语响彻新坪村,随着河水奔腾到村坳口了。他很疑惑,没有人追究他的责任,甚至,有的村民还暗地里夸他放牛放得好,当然这个好带了引号。原来是今晚吃牛肉,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能吃上一顿牛肉可不是比过年还要热闹嘛。集体的牛死了,除了灶上留的,每家还能分到几斤肉,大家都高兴。

热闹高兴是他们的,他什么也没有。他不忍心、舍不得也吃不下这牛肉。他想到曾经读过的《卖牛词》里写道“朝向陇上去,千犁随身走,暮向市上来,千刃随身受,既困牧儿鞭,又苦屠儿手。命尽主任心,肉尽忍人口。异日要扶犁,晚上还记否?”他越是回忆越是感到伤心,替牛不值。他觉得牛吃的是草,耕的是地,挨的是鞭,最终长了一身肉,入了人的口,但无怨又无悔,不求回报,默默耕耘,奉献着自己的一身,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可这就是牛的宿命啊——“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他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改变。

当父母把分到的牛肉提回家时,他苦苦的哀求着父母不要吃掉它。他想要留一个念想,别人家他没办法,只能苦苦哀求自己的父母。只是,炎热的六月,这肉超不过五天铁定就坏了,该怎么保留呢?这成了一个难题,那天晚上,他彻夜未眠。最终,他想了一个好办法,用盐和酒将牛肉腌制后用柏树枝像熏制腊肉一样熏干水分再挂起来,做成了最初的牛干巴。这肉一直放到了过年,年夜饭的时候被端上了餐桌。母亲看出来他的不舍,安慰他说:“牛这一辈子最是辛苦劳累,它唯一的愿望便是盼着人们好,哪怕是献出自己的’一身’,所以牛全身都是宝。有人说‘人养牛三年,牛养人一生’,它们无怨无悔的付出,我们更不应该辜负才是。”韩兴国释怀了,高兴地夹起一块牛干巴放在嘴里咀嚼起来。不柴不干的牛肉,已经没有了生肉的血腥气,浓烈的香气在齿间萦绕,好似老酒,越存越香。

后来土地下户了,每家能自己养牛,自己种地,多劳多得。韩兴国却不放牛了,他转而做起了牛干巴。他起初是自己养牛,后来买牛,走南闯北,见过了形形色色的牛,听到了许许多多牛的故事,更加坚定了他内心的想法:要让更多人知晓牛心甘情愿奉献自己的“一身”,唯一的愿望便是盼着人们好。他在原本的配方上进行改善,并结合余庆的生态地理资源,加入了九味中药材腌制。这样做出的牛干巴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这一做就是几十年,到80多岁的时候,因为一场病,做不动了,但他的孩子们早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将历久弥香的牛干巴手艺传承了下来,开办了当地的本土产业——黔福满堂。

 

 

作者简介:

杨游游,女,土家族,19927月出生,重庆秀山人。余庆县他山中学语文教师,喜欢阅读,热爱文学,有作品发表于《遵义文艺》第168期,《飞龙湖》等。

 

 

(编辑:蜀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47513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