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幼的明武宗继位,大太监刘瑾专权。正德元年(1506),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蒙冤入狱。王守仁上疏论救,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一路上曲折跋涉,终于正德三年(1508)三月,抵达贵州龙场。
先生的“立言”便是从龙场开始的。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地处万山丛棘中,毒蛇猛兽出没,苗、僚杂居,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先生抵达龙场时人地生疏、语言不通,结草庵而居。善良热情的当地乡民接纳了他,并在生活、生产等方面给予了很大帮助。先生内心深受触动,他在生命绝境之中,仍苦苦求索“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先生枯坐在山洞里悟道,不吃不喝,一天夜里,打坐的先生脑海中突然有一道光划破了混沌,他睁开眼睛,透视了黑暗的光明,突破了种种迷雾和枷锁,恍然大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先生认为,本心良知就是天理天道,不必向外寻求,通过回向本心纯然良知,并将其扩充到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他要求人们在一念发动处,始终保持纯然良知,同时将良知和善行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万物一体之仁的美好世界。
“龙场悟道”离不开先生来黔前后的人生际遇及其思想转变,也离不开龙场自然环境的外部因素刺激和影响,更离不开当地百姓给予他的善意关心与帮助,奠定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理论基础,是为先生“立言”的开篇。
“悟道”后的先生在龙场建“龙冈书院”讲学,淳化一方民风,以回报乡民,受到民众爱戴。由此开启了先生创立心学、传道授业、泽惠后世的伟大历程。从1505年到1528年,23年间所到之处无不开坛讲学,先生先后在北京、贵州、湖南、江西、安徽、浙江、广西的十六地讲学,开启民智淳化民风。“龙场悟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转折性事件,心学的大旗首先树立在贵州高原之上,先生从此走向学术巅峰,将孔孟程朱以来的儒家思想推到一个新的高峰,并从此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正德四年(1509年)闰九月,先生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离开贵州,屈指算来,先生总共在贵州只呆了不足两年,而不是世间流传三年的说法。1510年,大太监刘瑾被以“反逆”罪被凌迟处死,正德六年(1511年)先生随即被召入京再次取用。
先生“立德“的表现是他的“为政以德,亲民如子”。在今贵州黔西县素朴镇九龙山象祠旧址中有《象祠记》,系贵州宣慰使安贵荣请托王阳明所作。该文以舜感化同父异母之弟象的故事,阐发“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思想,宣扬行仁修德,劝诫去恶从善,提倡砥砺名节理念,彰显他的“立德”思想。《象祠记》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文章,被选入《古文观止》,是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明正德五年(1510)先生任江西吉安府庐陵知县期间,为政不事威刑,惟以开导人心为本,邀请德高望重长者对发生争讼的乡民进行劝谕,化解社会矛盾。
明正德十二年(1517)江西等地发生山民“反叛”,先生受命巡抚南赣、汀漳,进剿匪乱,不主张以武力强制解决,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积极开展道德教化,亲自安抚,不断劝导,并在地方上新设县治、兴立社学、教化乡民,促进地方社会安定和民生秩序安稳。
而先生的“立功”表现是他先后平定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叛乱。《明史》载“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先生一生军功显赫,以一介文臣平定多次叛乱,离不开良知思想的引导。平乱后,王阳明恩威并举,抚剿互用,以致良知践行亲民思想,为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
平定南昌的宁王叛乱是先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先生受命前往福建围剿叛军,行至江西丰城时,得知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超兵造反。王守仁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而在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先生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兵力空虚的老巢——南昌,宁王回兵救南昌。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叛乱历时35天即宣告结束,先生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直到世宗即位以后,先生才加官晋爵。
嘉靖六年(1528),先生平定两广叛乱后,肺病加疾,上疏乞归。1529年元月10日(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先生在归乡途经江西南安青龙浦时病逝于船上,终年57岁。在临终之际,他身边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先生。众弟子扶枢归事于浙江绍兴兰亭鲜虾山。封光禄大夫、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