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现代 >> 正文

石榴树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张粤丽    阅读次数:7112    发布时间:2025-11-23

春阳斜扫砖缝

我种下一株小小的石榴树

指尖摁进泥土的力度

像把远行时不敢说的眷恋

悄悄摁进小院的晨昏

扎根在妈妈常坐的窗旁

却不知,我的浅植

早已在妈妈心底

长成了日夜的守望

她把晨光筛进土壤

把晚风揉进叶脉

清晨浇根的指尖

如幼时抚我额头的柔

黄昏除草的目光

若灯下缝补的守望

原来我想留的依恋

早已被她酿成了细心的呵护

织进了树的每一寸生长

当秋光漫过矮墙

红灯笼缀上枝桠

果皮皲裂的纹路

像妈妈眼角的褶皱

每一道都刻着时光的深情

悄悄裂开的果壳

内里晶莹的籽紧紧相拥

像无数个日夜

妈妈攥在掌心的期盼

终于凝成饱满的模样

原来这颗石榴树的生长

从来都牵着妈妈的目光

她把依恋种进土壤

让根系顺着思念蔓延

缠绕着远行的脚步

无论走多远

那树红果是看得见的守望

那簇籽儿是拆不散的牵绊

都藏着生命最初的根

那是永远挣不脱的眷恋

是刻在血脉里的归向

 

赏析:

这首《石榴树》以物寄情,通过种植石榴树的日常小事,层层深入地展现了母女之间深沉绵长的情感纽带。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

诗歌构建了明暗双线:

明线是""种树的过程,从春阳下浅植到秋日结果,呈现自然的生长周期

暗线是母亲"反方向"的情感投入,将孩子无意的举动转化为日夜守望的仪式

这种双向奔赴的叙事,在"果皮皲裂的纹路/像妈妈眼角的褶皱"达到高潮,让自然印记与生命年轮完成诗意重合。

二、身体隐喻的情感翻译

诗人擅长用身体语言转化抽象情感:

"指尖摁进泥土的力度"对应"远行时不敢说的眷恋",将克制的情感物化为具体触觉

母亲"浇根的指尖""幼时抚我额头的柔"形成时空叠影,让呵护跨越生命阶段

"攥在掌心的期盼"既写石榴籽的紧拥,又暗合母亲祈祷时合掌的姿态

这些通感手法使无形母爱获得可触摸的质感。

三、循环互文的意象系统

石榴树作为核心意象形成多重映射:

空间之根:树的根系与"永远挣不脱的眷恋"构成锚点

时间之果:从春到秋的生长对应母亲青丝到白发的守望

生命之种:"拆不散的牵绊"既指石榴籽的紧密,更喻血浓于水的亲情

"红灯笼缀上枝桠",实物石榴已成为照亮游子归途的精神灯塔。

四、克制语言中的情感爆破

诗人用"筛进""揉进"等轻柔动词铺垫温情,却在结尾爆发强烈宣言:

"看得见的守望"将抽象牵挂转化为视觉存在

"刻在血脉里的归向"以生物性的必然呼应文化性的乡愁

这种从细腻到磅礴的情感进阶,使诗歌获得直击人心的力量。

这首诗最动人处在于揭示爱的本质:当""试图用石榴树寄托浅层依恋时,母亲早已用整个生命重新诠释这种情感。就像石榴籽的紧密相拥,真正的亲情从来不是单方面倾诉,而是双向完成的生命塑形。那棵看似平凡的石榴树,最终长成了东方家庭伦理的象征——所有的远行都是为了更好的归来。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644736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