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费县胡阳东三里处,有个叫店子的村庄。村子不咋起眼,却坐拥山峦、河流、大道与田野以及神奇的故事。
山,蒙山北卧,青黛如画。河,自蒙山来,南汇祊河,终奔浩瀚的东海。道,起于东海之滨,经兖州,达京城。周遭的田野虽不是太肥沃,但千百年来,晨露、朝阳不欺,每一天都如画卷铺开,展示着小村的前景,给人以希望。在这片黄土地上,村民遵循着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方式,如同众多古老的村落一般,保持着最朴素的日常韵律。有人的地方便有故事,这里亦然。既有真实发生的事件,也流传有五颜六色的传说。它们共同构成了小村的百年荣誉、自豪、向往、喜怒哀乐。
关于起源,我幼年时期曾听闻村里的长者讲述过。最初的村民原是自喜鹊窝迁徙而来。然而,具体是哪一年哪一月,却无人能够详述。1985年,当我从部队回来探亲,发现村口竖立了一块水泥碑,上面记载的内容大概是明朝洪武年间建村。显然,这是村里的知识分子查阅县志后所立下的碑,可算是这小村正式的历史记载了。
关于故事,多时我小时侯听来的,是村里老人们口耳相传的事。尽管未必准确,细节却十分丰富。正如“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听得多了,便不禁信以为真。今日兴起,愿以文字,以飨众亲。
这个村庄起初并不叫做店子,而是叫麻家店子。麻家也并非本地居民,而是来自外地的生意人。他家那会在此地开了个店,运盐人歇脚的地方。因此当时算不上是一个村庄。真正的村落在现在的西北方向的沙岭子上,这一说法似乎颇有根据。我小时候到地里帮大人劳动时,经常在那片区域发现青砖和黑瓦的碎片,象极了古村落遗址。
说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带着十二个儿子逃难来到此处。逢到了这么一个人迹罕至、荒地遍布但还平整地方,他们决定在此开垦土地,扎根生存。这家人以勤勉、诚实和坚韧著称,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他们成功开垦出了足以自给自足的土地。这份坚持和努力最终感动了土地神,在夜深人静之时,给他家送来了十二张银锄作奖赏。得到这些银锄后,兄弟们的热情高涨,不久便开垦出了良田千顷,家道从此兴旺,人口增多,逐渐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村庄。庄内青砖瓦房错落有致,且筑起了巍峨的门楼,围绕起高高的垣墙,其宽度足以用作打麦场。乌犍遇岁穰,脖子挂着铜铃的牛们,在墙上拉着巨大的碌碡打场,铃声响彻数里。在离乡背井之际,女人怀抱家中的唯一一只芦花母鸡踏上了路途。令人称奇的是,这只芦花母鸡在没有公鸡的情况下自下自孵了一群小鸡(后分析,这与当时野鸡遍地的环境有关)。因此,这一家人将这只芦花母鸡视为神鸡,并在门楼之上安上了一只雄壮的石雕芦花母鸡做纪念。鸡昂首挺胸向着田野望去,使得整个庄子都显得格外气派,堪称地方上的富贵之庄。
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不过三代的咒语没飘过他家。不知是到了第几代掌门,始换梁固瓦,修缮庄园。修缮过程中工匠不经意地把那只芦花母鸡给按反了,头朝内,尾朝外。当时谁也没在乎这事,直到人亡家败后,凑巧,来了个南方看风水的阴阳先生说:鸡以前是吃外边的粮食朝庄里下蛋,必富;改后是吃庄里的粮食朝外下蛋,必穷。反正从那整个村子也被沙尘暴慢慢掩埋。有幸生存下来的,便搬到岭下的麻家店住,后来逐渐形成了新的村落——麻家店子。
古村落虽已消逝,但十二张银锄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成为了一段奇谈。有些人甚至声称,深夜在岭上目睹过银厨的踪影,然而到了天明,银锄又不知去向。沙岭子有块地确实少有杂草生长,这一现象更使村民们坚信神锄的存在,它或许是庄稼人心中美好的期盼吧。
尽管我们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都不曾见过麻家的人,但从多人口里证实,这个地方曾经被称为麻家店子。可能是因为麻家已经无后,这里才被称作店子的。传闻,麻家败了,郭家成了村里的望族,然而最后也仅剩一户一人了,那郭老嬷嬷,由于年老糊涂,不慎失火,最终在火灾中丧生,被烧得面目全非。因此,村里流传下来一句歇后语:“你看你整天烧的——和郭嬷嬷是的。”接着,范户崛起,因弟兄们长得健壮,外加脾气暴躁,说当时在村里很是霸道的人家。但范家门上后来也只撇下一个名叫范大后代,老光棍,疯疯癫癫的,疯死了。于是有些好事者便传谣:店里得烧锅做饭(利用郭范谐音说事)。如此取音,店里不更需要饭和锅呀,郭范兴旺才对。再说那个村不烧锅做饭吃呀。其实这些说法本就是无稽之谈,必遭唯物主义者的批判。
文至此,不得不提一下我家的老祖。说起我家老祖,其可上溯至李三胡子,这个名字听来不过是个别号,但“店子赛北京,李三胡子赛朝廷”的顺口溜,在当地叫的很响。说是我家祖上曾是土豪,家族的兴起始于油坊生意。从那时柏树碑林耸立的大片李家林,足以想象祖辈昔日的辉煌。林地于道旁,前建有一高大的碑楼,有“文官路此下轿,武官过此下马”之说,嚣张跋扈之态可知。后来一位京城官员东行办事经过,见碑楼过于庞大,超出王公百官等坟茔规制。便询问这是谁家的。当得知是店子李家所制时,官员说:“等回来捎着他”。老祖耳闻后,吓得没等那大官返回,便连夜将碑楼拆除了。据说那位官员最终并未从此路返回。老祖去世后,四个儿子分别迁往他处,长支奔了薛庄,二支小义山埠安家,四支去了邵家屯落户(据说三个村当时都有李家地),唯有三支留在了店子。后各支人丁兴旺。
随着时间的推移,店子的人口不断增加。许多不同姓氏的人们,因为各种原因,陆续迁居到这里。他们带来了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方式,也为店子注入了新的活力。
店子的村民都秉持着远亲不如近邻的原则,邻里和谐共处共同生活。在这里,人们互帮互助,亲如一家。
每当有谁家垒墙盖屋、婚丧嫁娶、当兵升学,邻居们都会主动帮忙庆贺。彰显大家庭的温暖。
在店子,祖祖辈辈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他们将这片土地视为生命的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们辛勤劳作的汗水,每一棵树木,都见证了他们成长的岁月。
祖辈们用双手,创造了当下的繁荣。他们传授给后代,不仅是生活的技能,更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情感。如今,店子的年轻一代,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着先辈们的事业。
无论店子人走到哪里,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总是有着深深的情愫,这情感如同血脉般流淌在体内。每见游子归乡,眼中常含泪水,那是对故土深深的眷恋。这份情感,世世代代传递,成为了店子人精神的牢固纽带。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