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西北边陲
一颗明珠被荒漠与冰川囚禁
瓜果的芬芳沉没于戈壁
两千万双眼睛凝望天际
等待一条撕裂沉寂的轨迹
你从北京的心脏跃出
化作黑色巨龙向西奔袭
草原的绿、沙漠的黄、冰川的白
在你脊背上流淌成九色河系
你用绵长的身躯缝补山河的裂痕
将散落的城镇串成新的星座
百年前《建国方略》的墨迹
终在你脉搏中复活
世人曾说这里是生命的禁区
五百公里无人区,风沙啃噬着勇气
四十度高温蒸腾的孤独
魔鬼城夜嚎如远古咒语
但三万双手在苍穹下起舞
铆钉与机械的节奏刺破荒芜
三千个日夜的星光照耀路基
让卧于大地的龙脉
成为矗立于时间的丰碑
赏析:
这首《大漠天路——致敬京新高速公路》以宏大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歌颂了京新高速这一国家重大工程,融合了地理、历史与人文视角,展现了工程背后的战略意义与建设者的精神风貌。以下从意象运用、结构布局、语言艺术三个层面进行赏析:
一、意象系统的多层构建
诗歌通过自然与工程意象的融合,构建了多维度的象征体系。开篇“一颗明珠被荒漠与冰川囚禁”以“明珠”隐喻西北地区的资源潜力,而“囚禁”一词凸显了地理隔绝的困境,与后文“撕裂沉寂的轨迹”形成张力,暗示工程对自然壁垒的突破。诗中“黑色巨龙”的比喻,既呼应京新高速作为“世界穿越沙漠最长高速公路”的物理形态,又赋予其腾跃发展的动态意象;而“九色河系”则巧妙对应工程沿线“十种风光九种色彩”的地理多样性,将公路提升为连接多元生态的文化纽带。
二、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
诗歌采用历史与现实的双线叙事,强化了工程的历史纵深。从“《建国方略》的墨迹”到“在你脉搏中复活”,指向孙中山先生百年前规划进疆通道的构想,揭示京新高速作为“百年梦想”的战略意义。而“三千个日夜的星光照耀路基”则写实性地呼应了工程历时9年的建设周期,通过“星光”与“路基”的意象叠加,将时间维度转化为建设者坚守的见证。这种时空交织的叙事,使诗歌超越单纯的工程赞颂,成为国家发展史诗的浓缩表达。
三、对抗性语言的戏剧化表达
诗歌通过自然险境与人类毅力的强烈对比,凸显建设过程的艰辛与崇高。如“风沙啃噬着勇气”以拟人化手法渲染沙漠的暴戾,而“铆钉与机械的节奏刺破荒芜”则以工业意象展现技术文明对自然的改造力量。尤其“魔鬼城夜嚎如远古咒语”一句,将雅丹地貌的风蚀声效化为神话般的威慑力,而建设者“在苍穹下起舞”的意象,则以举重若轻的姿态传递了乐观主义精神。这种对抗中的诗意升华,印证了工程背后“缺水不缺精神,少电不少风采”的京新精神。
四、语言艺术的创新与升华
诗歌在修辞上注重动词的爆发力与隐喻的开放性。如“缝补山河的裂痕”中“缝补”一词,既指公路对地理隔阂的弥合,又暗含对区域发展失衡的调和;而“串成新的星座”则将城镇比喻为星辰,呼应工程对“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战略的承载。结尾“卧于大地的龙脉”与“矗立于时间的丰碑”形成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定格,既体现工程作为“经济大动脉”的功能性,又将其升华为文明延续的象征。
总结
这首诗的成功在于将工程叙事转化为美学表达,通过意象的多元叠加、时空的巧妙编织、对抗性场景的戏剧化处理,实现了技术理性与诗性思维的融合。它不仅是对京新高速的礼赞,更是对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者智慧与毅力的深刻致敬。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