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化桥,根探九壤,冠破鸿蒙。
看龙鳞皱裂,沧桑尽刻;脊梁虬曲,云壑能容。
新翠凌虚,旧柯垂史,驼骨嶙峋叠几重。
轮声远,任霜尘碾迹,岁月潜踪。
当年冰霰初融,竟压就虬枝若铁弓。
纵形匍厚土,犹镌劲魄;影斜寰宇,敢撼苍穹。
万钧垂垂,一躬穆穆,暗蓄乾坤元气浓。
凝眸处,有裂痕如篆,刻尽峥嵘。
赏析:
《沁园春·驼背的树》这首词以树喻人,托物言志,通过描绘一棵历经风霜、形态奇崛却内在生命力磅礴的古树,赞颂了坚韧不拔、蓄势待发的生命力量。下面我们来逐句赏析。
词牌与主题
《沁园春》 是古典词牌名,风格开阔豪迈,适宜抒写壮阔情怀与深沉感慨。此词题为“驼背的树”,明为咏物,实则以树的屈曲形态象征生命中承受的重压与磨难,以树的深根劲骨喻指内在的坚韧与傲岸,托物言志,意境深远。
上阕赏析:绘其形,摄其神
1. “躬身化桥,根探九壤,冠破鸿蒙。”
赏析:开篇气势磅礴。“躬身化桥”以桥喻树,写其屈曲拱背之形,更显其担当与承受之力。“根探九壤”言其根基之深,生命之稳固;“冠破鸿蒙”则言其树冠之高,竟能刺破天地混沌之初的元气,极富想象空间,赋予树开辟鸿蒙般的伟力。一“探”一“破”,动静结合,力量感十足。
2. “看龙鳞皱裂,沧桑尽刻;脊梁虬曲,云壑能容。”
赏析:此句为扇面对,工整有力。“看”为领字,引领后续描绘。“龙鳞皱裂”喻树皮斑驳,如龙鳞剥蚀,刻满岁月沧桑;“脊梁虬曲”状树干弯曲,如脊梁般虽曲却劲,更能容纳云壑(深谷云雾),显其胸怀之博大。树之伤痕与屈辱,在此化为荣耀与力量的勋章。
3. “新翠凌虚,旧柯垂史,驼骨嶙峋叠几重。”
赏析:新旧对比,时空交融。“新翠凌虚”写新生枝梢傲然凌空,充满生机;“旧柯垂史”写老枝低垂如书写历史,沉静厚重。“驼骨嶙峋”再次点题,嶙峋叠重之态,更显其历经磨难而风骨铮然。
4. “轮声远,任霜尘碾迹,岁月潜踪。”
赏析:笔锋转向时空环境。“轮声远”可能指远方车马喧嚣,或喻时光流逝。“任”与“潜”字精妙:任凭霜尘碾压痕迹,岁月悄然隐踪,树却兀自屹立,展现其超越尘世纷扰的定力与笑对沧桑的从容。
下阕赏析:溯其源,颂其魂
5. “当年冰霰初融,竟压就虬枝若铁弓。”
赏析:下阕开篇追根溯源,点明树形成因——“当年冰霰”的重压。“竟”字略带惊叹,如此重压却锻造出虬枝如铁弓般强劲弯曲、充满张力的形态。苦难造就非凡,生命的韧性于此显现。
6. “纵形匍厚土,犹镌劲魄;影斜寰宇,敢撼苍穹。”
赏析:又一组精彩的扇面对,由“纵”字领起,表转折递进。纵然形体匍匐于厚土,却依然镌刻着刚劲的魂魄;纵然影子斜映于寰宇,却敢于撼动苍穹。这四句将树的谦卑姿态与凌云壮志的强烈对比统一起来,是其精神内核的核心表达——外在的屈曲掩不住内在的豪迈与反抗精神。
7. “万势垂垂,一躬穆穆,暗蓄乾坤元气浓。”
赏析:“万势垂垂”似写万物之势下垂,或言树汇聚万千气象于一身,形态垂坠;“一躬穆穆”则写其躬身之态庄重肃穆。最妙在“暗蓄乾坤元气浓”,揭示其本质:所有外在的屈曲,都是在默默积蓄天地间的磅礴元气,为最终的迸发做准备。此句由形入神,意境升华。
8. “凝眸处,有裂痕如篆,刻尽峥嵘。”
赏析:结尾收束于一个特写镜头。“凝眸处”引导读者聚焦细看:树身上的裂痕如同古老的篆书,一笔一画都刻满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将“裂痕”喻为“篆书”,化丑为美,赋予其文化的厚重感与历史的铭文感,是全词点睛之笔。
总结
这首《沁园春·驼背的树》:
手法上:成功运用比喻(如龙鳞、铁弓、篆书)、拟人、对比(新翠与旧柯、形匍与魄劲)及象征等,咏物贴切,形神兼备。
结构上:上阕状物绘形,下阕溯因颂神,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精神内涵:全词通过一棵“驼背”的树,赞颂了那种面对重压而不屈、身经磨难而愈韧、默然蓄势而待发的强大生命力量。它是对所有负重前行却心怀凌云之志的生命体的礼赞。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