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如一竿劲瘦的竹
立在四面来风的庭院
仰望星河浩瀚
那金色的殿堂里
诗仙披发长吟醉揽明月
诗圣蹙眉低叹独对清霜
东坡挥袖起舞影落琼楼
孟德横槊赋诗慨叹沧桑
少年的眼中燃起灼灼的光
于是他将脊背弯成一张弓
以碎石为笔蘸尽尘世百味
在斑驳的泥地上
刻下一行行炽烈的诗行
那些滚烫的文字
是凛冬长夜不熄的炉火
是溽暑闷雷里劈开的清凉
春秋更迭寒来暑往
笔锋从未迟疑步履始终铿锵
而今他驭着五色风马
携大地镌刻的厚重诗卷
叩响金色殿堂的门环
那些凝结血泪的字句
忽然化作跃动的星芒
击中先贤孤高的胸膛
朱门轰然洞开
他们含笑相迎
这执拗的少年啊
十载风霜磨砺的剑
终成巍峨的碑
矗立在云巅之上
赏析:
这首《登顶》是一首充满意象张力和精神力量的现代诗,通过"攀登诗艺巅峰"的隐喻,展现了一个追梦者从仰望到比肩的壮阔历程。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结构设计的递进性
全诗采用"仰望-跋涉-登顶"的三段式结构:
1. 第一段以"劲瘦的竹"的意象开篇,用四位诗坛巨匠(李白、杜甫、苏轼、曹操)的经典形象构建精神殿堂,少年眼中"灼灼的光"埋下追梦伏笔。
2. 第二段"弯弓"的变形意象极具冲击力,将创作过程具象化为"以碎石为笔/蘸尽尘世百味","炽烈的诗行"与"不熄的炉火"形成温度感的通感修辞。
3. 末段"五色风马"的升腾意象实现空间跃迁,"剑"与"碑"的意象转化完成精神质变,最终"矗立在云巅之上"的收束如镜头拉升,余韵悠长。
二、意象系统的独创性
诗人构建了两组对照意象群:
1. 传统意象的现代化重构:将"诗仙披发""东坡挥袖"等古典形象置于"金色殿堂"的超现实空间,与"碎石""泥地"的粗粝现实形成张力。
2. 自然意象的人格化投射:"竹"的坚韧、"弓"的蓄势、"风马"的飘逸、"碑"的永恒,共同勾勒出追梦者的精神图谱。尤以"脊背弯成弓"的变形描写最为惊艳,将肉体苦修与精神蓄力完美融合。
三、精神内核的当代性
1. 突破传统"高山仰止"的谦卑姿态,展现"叩响门环/击中先贤胸膛"的平等对话勇气。
2. "十载风霜磨砺的剑"既是对"十年磨一剑"传统的致敬,又以"终成巍峨的碑"的创新转化,赋予当代奋斗者新的精神标高。
3. 全诗暗合"传承-突破-超越"的艺术规律,那些"凝结血泪的字句"化作"跃动的星芒",揭示真正的登顶是让传统因创新而重焕生机。
这首诗堪称新时代的《致云雀》,以极具现代感的语言重构了"追梦"的永恒主题,在保持抒情密度的同时,完成了从个人情感到人类普遍精神的升华。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