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案残灯犹亮,断笺墨迹还香。
讲台三尺忆温良,粉笔灰沾鬓上。
曾叹黉门荒弃,书声又满庭廊。
桃蹊重绽报恩长,烛火应明九壤。
赏析:
此词将对启蒙恩师的感念与对母校重焕生机的庆贺融于一词,字句间满含深情与敬意,堪称怀师念校的佳作。
上阕聚焦启蒙恩师袁成德,以细节勾勒师者形象,唤醒往昔记忆。“旧案残灯犹亮,断笺墨迹还香”开篇即入景,“旧案”“残灯”“断笺”皆是时光沉淀下的具象,“犹亮”“还香”二词赋予旧物温度,仿佛往昔师生共处的场景并未远去,笔墨间满是对过往岁月的珍视。“讲台三尺忆温良,粉笔灰沾鬓上”则直击师者日常,“三尺讲台”是恩师坚守的阵地,“温良”二字精准概括其品性,而“粉笔灰沾鬓上”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恩师默默耕耘、甘于奉献的形象,平淡字句中藏着最深的感念,让人瞬间想起那些被师恩温暖的求学时光。
下阕转至母校,先忆往昔之憾,再写今日之喜,对比间尽显对母校重光的欣慰。“曾叹黉门荒弃,书声又满庭廊”,“曾叹荒弃”交代母校过往的沉寂,暗含对教育中断的惋惜;后句“书声又满庭廊”则笔锋一转,写如今母校恢复生机,朗朗书声重回庭院走廊,“又”字是关键,既体现今昔对比,也传递出对母校重焕活力的欣慰与喜悦。“桃蹊重绽报恩长,烛火应明九壤”则升华情感,“桃蹊重绽”既指校园景致复苏,也暗喻母校培育的学子再度绽放光彩,“报恩长”传递出学子对母校的感恩之情;“烛火”呼应前文恩师形象,既指师者的奉献精神,也象征母校的教育之光,“明九壤”则将这份光亮与影响推向广阔,寓意师恩与校泽绵长,照亮四方。
全词以“忆”为线索,上阕怀师、下阕贺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有着对个体师者的细腻描摹,也有着对母校发展的深情关注,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极易引发有相似经历者的共鸣,尽显古典诗词的感染力。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