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现代 >> 正文

重光•纪念抗战胜利的第八十个秋天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杨雪    阅读次数:12361    发布时间:2025-09-04

八十年了

那些弹孔

依然在卢沟桥的石狮身上

睁着眼睛

南京的砖缝里

血的热度

从未冷却

像一首无法沉默的歌

我们用长戟写诗

把旗帜插进历史的伤口

青锋所指之处

侵略者的符号

终成灰烬

岁月是奔腾的河

冲刷着纪念碑上的名字

那些凹陷的笔画

在阳光下

长出新的嫩芽

地球仪在转动

我们种下橄榄枝

用战壕里捡到的弹壳

盛水浇灌

当所有的钟声响起

我看见

八十朵蒲公英

带着整个民族的记忆

飘向

永不倾斜的春天

 

赏析:

《重光》这首诗情感深沉,意象富有张力,通过“弹孔”、“石狮”、“血的热度”、“长戟”、“纪念碑”、“弹壳”、“蒲公英”等意象,将历史的沉重与和平的希冀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中华民族从苦难到新生的历程,以及对持久和平的渴望。

意象赏析

这首诗的意象运用非常出色,它们不仅是画面的构成元素,更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卢沟桥的石狮”与“弹孔”:卢沟桥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地点,石狮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尊严与不可侵犯。“弹孔”是战争创伤的直接印记,它们“依然”“睁着眼睛”,仿佛历史的见证者,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曾经的苦难和屈辱。这奠定了诗歌沉郁而警醒的基调。

“南京的砖缝”与“血的热度”:南京承载着南京大屠杀这段最惨痛的历史记忆。“砖缝”暗示着伤痕深嵌于民族的肌理之中。“血的热度/从未冷却” 是极富力量的诗句,它表明历史的悲痛并未随时间流逝而淡化,依然滚烫,并转化为一种无法被压制的声音(“像一首无法沉默的歌”),呼唤着铭记与正义。

“长戟”、“旗帜”与“灰烬”:“长戟”是古代的兵器,在这里与“写诗”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象征着用战斗和抗争来书写历史、捍卫尊严。“把旗帜插进历史的伤口” 是一个勇敢的意象,象征着在痛苦的废墟上重新树立民族精神和国家尊严。“青锋所指”(青锋指剑刃) 寓意着正义的力量和历史的审判,最终让侵略者的印记化为“灰烬”,表达了胜利的必然和对罪恶的彻底否定。

“纪念碑”与“嫩芽”:“岁月是奔腾的河” 冲刷着纪念碑上烈士的名字,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但那些“凹陷的笔画”(代表牺牲和伤痕)并未被磨灭,反而在“阳光下/长出新的嫩芽”。这个意象非常精妙,它将死亡与新生、纪念与希望完美结合,寓意着牺牲孕育了新的生命,民族的记忆和精神正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弹壳”与“橄榄枝”:“弹壳”是战争的残留物,“橄榄枝”是和平的象征。诗人用 “战壕里捡到的弹壳/盛水浇灌” 橄榄枝,这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意象,深刻揭示了和平的珍贵与根基——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从战争的废墟和教训中生长出来的,需要用心呵护。

“蒲公英”与“春天”:“八十朵蒲公英” 对应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蒲公英的形态轻盈,随风飘散,象征着记忆和希望的传播。它们“带着整个民族的记忆”,飞向一个“永不倾斜的春天”。“永不倾斜的春天” 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描绘了一个永恒、公正、平衡的理想世界,表达了对持久和平与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深切渴望。

主题升华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民族精神、历史记忆与和平希望的深刻思考:

它警示世人,历史的伤痕依然清晰(“弹孔睁着眼睛”、“血的热度从未冷却”),必须铭记。

它歌颂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在废墟中重生的伟大精神(“用长戟写诗”、“长出新的嫩芽”)。

它最终将主题升华: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并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种下橄榄枝”、“飘向永不倾斜的春天”)。

艺术特色

意象新颖,富有张力:诗歌选取的意象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性,如“弹孔”、“长戟”、“弹壳”与“橄榄枝”、“蒲公英”、“春天”的对比组合,碰撞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语言凝练,情感深沉:诗句简短而富有力量,情感层层递进,从沉痛的铭记到抗争的豪情,再到新生的希望和永恒的期盼,感人至深。

结构清晰,首尾呼应:诗歌从卢沟桥的“弹孔”起笔,到飞向“春天”的“蒲公英”收束,从历史的沉重走向未来的光明,结构完整,寓意深远。

总结:《重光》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诗歌。它通过一系列精心构筑的意象,成功地承载了深厚的历史重量和民族情感,并最终指向了对和平与未来的美好向往,体现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深刻主题。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185773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