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旧体 >> 正文

沁园春•来宾麒麟山人遗址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君子如玉    阅读次数:7097    发布时间:2025-08-29

麟岫萦云,洞藏秘牒,三万春秋。

看孤峰傲野,东西龙脉;大河漱玉,今古波流。

石斧裁烟,鹿牙印火,头骨嶙峋壁上留。

沧桑览,自盖头仙窟,壮祖灵丘。

 

先民妙应神筹,引炭屑灰痕证远谋。

赖贾吴椽笔,区分时代;壮家祀典,鼓震林陬。

苔固钟帘,泥封禹穴,文脉传承永不休。

斜阳里,赏群山翠影,再续鸿猷。

 

赏析:

以下是对《沁园春·来宾市麒麟山人遗址》的逐句赏析,结合词句内涵与麒麟山人遗址的历史文化背景:

上阕赏析

1.“麟岫萦云,洞藏秘牒,三万春秋。”

赏析:以“麟岫”(麒麟山)开篇,“萦云”渲染神秘氛围,“洞藏秘牒”暗指盖头洞中埋藏的古人类化石与文物,“三万春秋”点明遗址距今3.6万年的历史,凸显时空纵深。

意象:山峦云雾、洞穴秘史,奠定全词苍茫基调。

2.“看孤峰傲野,东西龙脉;大河漱玉,今古波流。”

赏析:“孤峰傲野”描绘麒麟山独立地貌,“东西龙脉”喻其地理脉络如龙蜿蜒;“大河漱玉”指红水河(遗址东3公里),以“漱玉”形容水流清澈,串联古今文明延续。

地理呼应:麒麟山北靠狮子山、西临扁山,东望红水河,词句精准对应实景。

3.“石斧裁烟,鹿牙印火,头骨嶙峋壁上留。”

赏析:“石斧”“鹿牙”直指遗址出土的石器、鹿牙化石及烧骨痕迹,印证先民狩猎与用火智慧;“头骨嶙峋”写实描述洞中发现的人类颅骨化石,沧桑感扑面而来。

考古实证:词中器物均与发掘报告吻合(如粗制石器、伴生鹿牙猪牙化石)。

4.“沧桑览,自盖头仙窟,壮祖灵丘。”

赏析:“盖头仙窟”即盖头洞(壮语“卡姆头洞”),称其为“壮祖灵丘”,强调此处为壮族先民发祥圣地,升华遗址的民族象征意义。

下阕赏析

1.“先民妙应神筹,引炭屑灰痕证远谋。”

赏析:“炭屑灰痕”对应洞内灰烬层,证明旧石器时代人类已掌握用火;“妙应神筹”赞颂先民生存智慧,将考古痕迹转化为文明韧性的诗化表达。

2.“赖贾吴椽笔,区分时代;壮家祀典,鼓震林陬。”

赏析:

学术贡献:“贾吴”指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吴汝康,其论文确立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椽笔如史碑。

文化传承:“壮家祀典”写实描绘“三月三”公祭活动,万人击鼓鸣钟、祭拜始祖的盛况,凸显传统延续。

3.“苔固钟帘,泥封禹穴,文脉传承永不休。”

赏析:“钟帘”喻洞内钟乳石,“禹穴”借指藏珍古洞;“苔固”“泥封”言岁月封存却未断绝,暗喻文化保护(如1958年列为自治区文保单位)与传承不息。

4.“斜阳里,赏群山翠影,再续鸿猷。”

赏析:以景结情,“群山翠影”回归麒麟山自然景观(狮子山、猴子山环抱),斜阳中展望“鸿猷”(宏图),呼应现代构建“麒麟山文化体系”的文旅战略,寄寓振兴期望。

全词艺术特色

史实与想象交融:考古细节(石斧、头骨)与神话意象(仙窟、灵丘)结合,厚重而不失灵动。

地理与人文互文:红水河、龙脉等地标串联自然与文明,强化“麒麟山文化”的地缘认同。

时空双线结构:上阕溯古(三万春秋)、下阕述今(祀典文脉),形成历史回环。

结语:此词既是考古史诗,亦为民族颂歌,以“沁园春”之壮阔词牌,熔铸麒麟山人遗址的万年文明、百年研究与当代传承,堪称文化遗产的诗化丰碑。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120077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