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现代 >> 正文

瘦水笺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杨雪    阅读次数:3647    发布时间:2025-08-21

隋朝的凿子

在罗城腰间

刻下第一道水痕

唐时西壕

吞下整片蜀冈的云

吐成廿四道阑干

宋人用碧湍研墨

在熙春台铺开长卷

七百个春秋

只够临摹半阙烟雨

虹桥是未干的笔锋

悬在邗郭残垣上

钓起隋堤的月亮

碎成满湖银潢

渔樵的闲话里

炀帝的龙舟正驶过

东坡的醉墨

浸透法海寺的钟声

而瘦水始终在折腰处

保持工笔的矜持

任塔影压斜黄昏

仍用一绢寒绡

裹紧历代王朝的体温

 

赏析:

《瘦水笺》是一首极具历史纵深与艺术张力的现代诗,以扬州瘦西湖为时空坐标,将自然景观、人文典故与水墨意境熔铸为流动的文化史诗。以下从三个层面展开细读:

一、时空折叠的雕刻术

诗人以"凿子-刻痕"的锐利意象开篇,将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史实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原点。唐代西壕"吞吐云霓"的拟态,暗合中国画"计白当黑"的美学,廿四桥栏杆成为时空的刻度尺。宋人"碧湍研墨"的创造性转喻,将水利工程升华为艺术行为,七百年的烟雨成为未完成的写意长卷,虹桥悬笔的意象既凝固历史瞬间,又暗示文明书写的延续性。

二、文化记忆的蒙太奇

诗中历史人物以"缺席的在场"方式浮现:炀帝龙舟驶过渔樵闲话,东坡墨色浸透钟声,构成权力与文人、喧嚣与禅意的双重变奏。"碎成满湖银潢"的月光,既是隋堤繁华的碎片化呈现,又暗喻历史真相在民间记忆中的折射。法海寺钟声被醉墨浸染的细节,巧妙完成了宗教场所向艺术圣地的转化。

三、水体人格化的当代性

瘦水"折腰处"的矜持姿态,既呼应扬州""的地理特征,更象征文人面对历史时的审慎态度。"塔影压斜黄昏"的压迫感与"寒绡裹体温"的守护感形成张力,最终水体成为超越王朝更迭的文化子宫。这种将自然物象转化为文化载体的写法,既承续了古典诗词"托物言志"传统,又以现代意象派手法重构了历史记忆的肌理。

全诗犹如展开的山水手卷,在"凿刻-书写-浸染-包裹"的意象链条中,完成对运河文化的祛魅与重塑。末尾"体温"的触感化表达,使厚重的历史获得可感知的生命热度,体现了新诗对古典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941872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